真性动脉瘤由动脉壁结构破坏致局限性扩张,瘤壁含全层结构,进展慢,早期无症状,大或有破裂风险者需手术等治疗;假性动脉瘤多因外伤致动脉壁破裂被包裹,瘤壁无全层结构,有明确外伤史,需积极治疗,包括手术或介入,两者在定义、发病机制、病理结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
假性动脉瘤:多由外伤等原因引起,是由于动脉壁破裂后,血液积聚在周围组织中,被周围组织包裹形成的瘤样结构。其瘤壁主要由纤维组织、血栓和周围组织构成,不包含动脉壁的全层结构。
病理结构
真性动脉瘤:瘤体呈梭形或囊状扩张,瘤壁有动脉壁的正常分层结构,瘤腔与动脉腔相通,血流在瘤腔内的流动相对有序,但长期扩张可能导致瘤壁变薄,有破裂风险。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如老年人因动脉粥样硬化易患,年轻人若有遗传性结缔组织病等也可发病;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绝对差异,但不同基础疾病相关的发病率可能因性别相关因素有差异,比如动脉粥样硬化在老年男性中相对更常见。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真性动脉瘤的发病风险;有相关遗传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假性动脉瘤:瘤体形态多为囊状,瘤壁无动脉壁的正常结构,瘤腔与动脉腔通过破裂口相通,瘤内常有血栓形成。外伤是主要诱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外伤后的人群发病风险增加;男性和女性在因外伤导致的假性动脉瘤发病上无明显性别差异;有明确外伤史的人群是高危人群。
临床表现
真性动脉瘤:一般进展较慢,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瘤体增大,可出现局部搏动性肿块,伴有疼痛,疼痛性质多为胀痛或隐痛,若瘤体压迫周围组织,可出现相应的压迫症状,如压迫神经可引起麻木、疼痛,压迫静脉可引起肿胀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若为遗传性疾病导致的真性动脉瘤,可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出现瘤体增大相关表现;老年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真性动脉瘤,症状出现相对较隐匿。
假性动脉瘤:多有明确外伤史,一般在外伤后短期内出现局部肿块,肿块伴有搏动,搏动与心跳一致,疼痛相对较明显,若瘤体破裂,可出现大量出血、休克等严重表现。各年龄段外伤后人群都可能发生假性动脉瘤,外伤后的患者需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相关表现;儿童外伤后也可能发生假性动脉瘤,但相对较少见,需要特别注意儿童外伤后的局部情况;男性和女性在外伤后发生假性动脉瘤的概率无明显差异,但儿童外伤的原因可能因性别相关活动特点有所不同,如男孩可能更易发生磕碰等外伤。
影像学表现
真性动脉瘤:血管造影表现为动脉管腔局限性扩张,瘤体与动脉相连,瘤壁光滑,瘤腔内血流成像清晰。超声检查可见动脉局部呈梭形或囊状扩张,管壁结构可显示。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差异主要在于病因相关的表现,如遗传性疾病导致的真性动脉瘤可能有动脉壁结构异常的特殊影像学表现;老年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真性动脉瘤在超声上可看到动脉壁斑块等情况。
假性动脉瘤:血管造影可见动脉壁有一破裂口,瘤体与动脉腔相通,瘤腔内常有血栓形成,表现为充盈缺损。超声检查可发现动脉旁有液性暗区,内有搏动的血流信号,可探及与动脉相连的破口。儿童假性动脉瘤的影像学表现与成人相似,但需要注意儿童的解剖特点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如儿童血管较细等;对于有外伤史的患者,影像学检查能明确假性动脉瘤的存在及相关情况。
治疗原则
真性动脉瘤:治疗需根据瘤体大小、部位等综合考虑。较小且无症状的真性动脉瘤可定期随访观察;较大的真性动脉瘤或有破裂风险的真性动脉瘤多需手术治疗,如动脉瘤切除、血管重建术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风险和预后有所不同,儿童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精细的手术操作和术后护理;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手术风险也相应增加。
假性动脉瘤:一旦发现多需积极治疗,因为其破裂风险较高。治疗方法包括手术修复,如直接缝合破口、动脉瘤切除血管重建等,也可采用介入治疗,如血管内栓塞等。儿童假性动脉瘤的治疗需要特别谨慎,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血管特点;外伤后的假性动脉瘤患者,治疗要及时,以避免严重出血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