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蚀性葡萄胎和葡萄胎在定义、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方面存在区别。葡萄胎是良性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侵蚀性葡萄胎是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病理上侵蚀性葡萄胎滋养细胞异型性更明显;临床表现上侵蚀性葡萄胎多继发于葡萄胎排空后且有转移灶症状;辅助检查中侵蚀性葡萄胎hCG持续异常升高且有转移灶相关表现;治疗上葡萄胎以清宫为主,侵蚀性葡萄胎以化疗为主、手术为辅;预后上葡萄胎多数预后良好但部分可发展为侵蚀性葡萄胎或绒癌,侵蚀性葡萄胎多数可经化疗治愈但少数有转移风险。
一、定义方面
葡萄胎:是一种良性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是由于妊娠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增生、间质水肿,而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泡,水泡间借蒂相连成串,形如葡萄。
侵蚀性葡萄胎:是指葡萄胎组织侵入子宫肌层或转移至子宫以外部位,为恶性滋养细胞肿瘤。
二、病理特点
葡萄胎:显微镜下可见绒毛间质水肿,间质内血管消失或仅有极稀少的无功能血管,滋养细胞不同程度增生,增生的滋养细胞包括合体滋养细胞和细胞滋养细胞,两者以不同比例存在,并有轻度异型性。
侵蚀性葡萄胎:显微镜下可见子宫肌层内有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水泡状组织,滋养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增生的滋养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核分裂象。
三、临床表现
葡萄胎:多数患者有停经后阴道流血,一般在停经8-12周左右开始不规则阴道流血,量多少不定,时断时续,少数患者可因大量出血导致休克;子宫异常增大、变软,多数大于停经月份;部分患者出现妊娠呕吐,且较正常妊娠出现早,症状重,持续时间长;少数患者出现子痫前期征象,多发生于子宫异常增大和hCG水平异常升高者,可在妊娠24周前出现高血压、蛋白尿和水肿,症状虽重,但子痫罕见;少数患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如心动过速、皮肤潮湿和震颤,但突眼少见。
侵蚀性葡萄胎:多继发于葡萄胎排空后,一般在葡萄胎排空后6个月内发病;主要症状是阴道不规则流血,多数患者在葡萄胎排空后出现持续不规则阴道流血,量多少不定;有的患者可出现转移灶症状,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表现为咳嗽、咯血等;转移至阴道可表现为阴道紫蓝色结节,破溃时可发生大出血;转移至脑部可出现头痛、呕吐、抽搐、偏瘫及昏迷等。
四、辅助检查
葡萄胎:
hCG测定:葡萄胎时血清hCG水平异常升高,通常大于100kU/L,且持续不降,或超出正常妊娠相应孕周的水平,而且在孕8-10周后继续上升。
超声检查:是诊断葡萄胎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典型表现为子宫大于相应孕周,无妊娠囊或胎心搏动,宫腔内充满不均质密集状或短条状回声,呈“落雪状”,若水泡较大而形成大小不等的回声区,则呈“蜂窝状”。
侵蚀性葡萄胎:
hCG测定:葡萄胎排空后hCG持续异常升高是诊断侵蚀性葡萄胎的主要依据,葡萄胎排空后9周以上,或流产、足月产、异位妊娠后4周以上,血hCG水平持续升高,或一度下降后又上升,排除妊娠物残留或再次妊娠。
超声检查:子宫肌层内可见高回声团块,边界清但无包膜;或见肌层内有回声不均匀区域或团块,边界不清且无包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见肌层内有丰富的血流信号和低阻性血流频谱。
CT或MRI检查:对于诊断转移病灶有重要价值,如肺部转移灶CT表现为边缘清楚的结节,MRI对脑、肝等部位的转移灶诊断价值较高。
五、治疗
葡萄胎:一经确诊,应及时清宫,一般选用吸刮术。对于有高危因素的葡萄胎患者,如年龄大于40岁、hCG>100000U/L、子宫明显大于相应孕周、卵巢黄素化囊肿直径>6cm等,可考虑预防性化疗,但一般不常规推荐。
侵蚀性葡萄胎:治疗以化疗为主,手术为辅。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甲氨蝶呤、氟尿嘧啶、放线菌素D等,根据病情选择单一药物化疗或联合化疗。手术治疗适用于病灶局限于子宫、化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行子宫切除术。
六、预后
葡萄胎:大多数葡萄胎患者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侵蚀性葡萄胎或绒癌。完全性葡萄胎发生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的几率约为20%,部分性葡萄胎发生的几率约为4%。
侵蚀性葡萄胎:预后较好,多数患者经化疗可治愈,但少数患者可发生转移,甚至死亡。其预后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化疗是否敏感、转移部位、hCG水平等。年轻女性、转移灶单一、hCG水平低且对化疗敏感者预后较好。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合并葡萄胎或侵蚀性葡萄胎的患者,需要特别关注妊娠对病情的影响以及病情对妊娠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母婴安全等多方面因素。例如,在化疗过程中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要在病情稳定后谨慎评估妊娠的可行性,并密切监测孕期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