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血肿CT表现

来源:民福康

硬膜下血肿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和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不同类型的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不同。

1.急性硬膜下血肿

急性硬膜下血肿进行CT检查时可能在颅骨内板下会出现带状或者新月状的高密度区,少部分患者的血肿内可能有脑脊液,可能会出现等密度区、低密度区或者混合密度区的现象。

2.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

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进行CT检查时呈现为等密度、低密度新月形病灶且导致大脑表面变形,进行增强CT时可见脑皮层、脑部静脉强化的现象。此外,如果患者单侧硬膜下血肿存在占位效应,则进行CT检查时可见明显的解剖结构变形,发生在占位效应的双侧硬膜下血肿有可能因两侧出血一致且血凝块与脑实质强度相等导致检测结果被忽略形成漏诊。

建议患者在进行CT检查后及时进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是否存在脑实质损伤,同时也可考虑采取血管造影术观察局部出血情况。

了解疾病
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伤后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目前对于血肿的出血来源和发病机理尚无统一的认识。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血肿的10%,血肿常发生于额顶颞半球凸面,积血量可达100—300毫升。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