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腹泻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来源:民福康

母乳性腹泻是指母乳喂养的婴儿出现的腹泻,主要与母乳中前列腺素含量、脂肪含量以及母体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可采取日常护理、调整饮食以及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疾病详情及治疗方式如下:

一、病因

1、前列腺素含量

当母乳中存在较多前列腺素E2时,可促进小肠蠕动,增加水和电解质的分泌,从而引起腹泻。

2、脂肪含量

母乳中脂肪含量较高时,可导致婴儿肠道对脂肪的代谢能力紊乱,随着肠道内渗透压改变,可发生腹泻。

3、母体饮食不当

如果母体摄入过多的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可能会影响母乳的质量和成分含量,进而引起腹泻。

二、治疗方法

1、日常护理:

平时要注意宝宝腹部保暖,喂奶时妈妈勤洗手,保持乳头清洁卫生;对于排便次数较多的患儿,还需及时清洗臀部,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2、调整饮食

母亲要保持清淡健康饮食,避免进食油腻和刺激性食物,适当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有助于减轻宝宝腹泻症状。

3、药物治疗:

腹泻严重时,患儿可遵医嘱可服用消旋卡多曲颗粒、蒙脱石散以及双歧杆菌等药物治疗,以调节肠道菌群、减轻腹泻。

如果婴儿长期腹泻,可能存在脱水风险,应及时补充水分,以防止水电解质失衡。症状严重时,需及时就医治疗。

了解疾病
脱水
脱水是体内水分减少,导致新陈代谢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