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黄汗吃什么药效果好
中医认为引起出黄汗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因素、肝胆湿热、脾虚湿盛、外感湿热等。针对这些不同原因,可以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果症状较为严重,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具体如下:
1.饮食不节
长期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或者肥腻甘甜的食物,如辣椒、姜、蒜、肥肉等,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受损,湿浊内生。如果随汗液排出体外,可能会出现黄汗,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头重脚轻、肢体倦怠、口干口苦等症状。
如果症状不严重,通常不需要用药治疗,日常注意避免上述食物,适量吃些清淡食物,如小米粥、蛋羹、面条等,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如果症状较为严重,经食疗效果不佳,则可以考虑遵医嘱服用人参健脾丸(口服,一次2丸,一日2次)、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丸(口服,一次12丸,一日3次)等药物进行治疗,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能够促进脾胃运化,促进体内湿浊排出,缓解症状。
2.情志因素
情志不畅,如长期抑郁、焦虑等,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运化。当脾胃运化功能受损时,水湿难以正常代谢,容易形成湿邪。同时,湿邪与热邪相结合,就会形成湿热之邪。而湿热之邪在体内蕴积日久,会熏蒸肌肤和脏腑。当湿热之邪熏蒸肌表时,就会通过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并且由于湿热之邪的性质,排出的汗液往往呈黄色,并伴有异味。
症状较轻时,可以通过跑步、跳绳、游泳等运动疏解情绪,或者与亲朋好友倾述,以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如果效果不佳,则可以遵医嘱服用柴胡舒肝丸、逍遥丸(口服,一次6-9克,一日1-2次)、越鞠丸(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等药物进行治疗,具有解郁、疏肝理气的功效。
3.肝胆湿热
如果发生肝胆湿热,由于湿热邪气蕴结于肝胆,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发生障碍,胆汁不循胆道而外溢,随汗液排出体外而出现黄汗。
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龙胆泻肝丸、逍遥丸(口服,一次6-9克,一日1-2次)、六君子丸(口服,一次9g(1袋),一日2次)等药物,具有清肝胆、利湿热、燥湿化痰等功效,有助于改善肝胆湿热湿热所造成的出黄汗现象。
4.脾虚湿盛
脾虚导致水湿运化失常,湿气内聚,而湿气内聚会阻滞气机,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进一步加重脾虚的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湿气可能会与体内的热邪相结合,形成湿热之邪。湿热之邪在体内蕴积,会熏蒸肌肤和脏腑,最终可能通过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形成黄色的汗液。
如果是脾虚湿盛引起的,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参苓白术散、健脾丸(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儿童用药剂量酌减)、四君子丸(口服,一次3-6g(约1/2-1瓶盖丸),建议每8小时服用一次为宜,每日3次)等药物进行治疗,具有健脾益气、利湿等功效,能够改善出黄汗的症状。
5.外感湿热
外感湿热之邪侵袭人体,导致湿热内蕴,使体内气血运行受阻,气机不畅,并且湿热之气会随气血流动而遍布全身。当湿热之气熏蒸于肌肤时,汗液在排出过程中被湿热所染,从而呈现出黄色。
外感湿热导致患者出黄汗时,可遵医嘱服用藿香正气水(口服用药,一次5-10ml,一日2次,用时摇匀)、二妙丸、龙胆泻肝丸等药物进行治疗,具有燥湿清热的功效,适用于外感湿热引起的多种症状。
上述药物中,有些用药虽然有所重合,但是仍需要对症用药,建议严格遵循医嘱。出黄汗期间,患者应加强个人卫生管理,每天进行适度的清洁,使用温和的洗涤剂清洁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学物质。同时,及时更换被汗水浸湿的内衣和床单,保持衣物和床品的清洁干燥,以防皮肤病的发生,如湿疹、压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