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什么意思

来源:民福康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免疫调节功能发生异常,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破坏增速而引起的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由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的溶血性贫血。具体而言,当机体免疫功能调节紊乱时,会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和(或)补体,这些抗体和补体会吸附在红细胞表面,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加速红细胞的破坏,从而引发溶血性贫血。

该疾病可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两种,其临床表现包括贫血(如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等)、黄疸(皮肤、巩膜、尿液颜色发黄)以及脾肿大等。温抗体型AIHA多数起病缓慢,而冷抗体型则因皮肤温度低时冷抗体凝集红细胞导致毛细血管循环受阻,可能引发血管内溶血。

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方法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脾脏切除术、血浆置换以及利妥昔单抗等。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了解疾病
头晕
头晕是一种常见的脑部功能性障碍,也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为头昏、头胀、头重脚轻、脑内摇晃、眼花等的感觉。头晕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最常见于发热性疾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颅脑外伤综合征、神经症等。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