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免疫调节失衡,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破坏增速而引起的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者原因不明,多见于女性,可能与雌激素有关;继发性者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肿瘤、某些药物等。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黄疸、脾大等。贫血的程度轻重不一,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出现心慌、气促、乏力等症状。黄疸可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脾大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常见体征,多为轻至中度肿大。
了解疾病
脾大
脾大是重要的病理体征。在正常情况下腹部一般摸不到脾,如仰卧位或侧卧位能摸到脾边缘即认为脾大。脾体积增大是脾疾病的主要表现。脾大的原因可为两类:一类是感染性脾大;另一类是非感染性脾大。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