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虚热与实热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

来源:民福康

中医中的虚热与实热是两种不同的证候。虚热是指正气不足所导致的热证,而实热是指邪热亢盛(体内热邪过盛,机能失衡)、内外俱实(疾病表现出实证,表里都有邪实)的病症。实火与虚火在中医理论中各具特色,区别主要体现在病因、表现症状以及治疗措施上。

一.概念

1.虚热

实热,通常是由于外感邪气(如风热、暑热等)或脏腑功能亢盛(如胃火旺盛、肝火旺盛等)导致体内产生过多的热量。实热证的患者常表现出高热、面红目赤、口渴、咽喉肿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尿量少且颜色深黄或红褐)等症状。

2.虚热

虚热则是由于阴虚火旺或气血不足,使得体内阳气相对偏亢,从而产生热量相对过高的现象。虚热证的患者通常表现为低热、手足心热、口干舌燥、夜间盗汗、舌红少苔等症状。

二.区别

1.病因

实火多源于外界的邪火炽盛(火热内盛),如肝脏病变、情绪波动、发炎或睡眠不佳等,这些因素导致体内阳气过盛,形成实热证。而虚火则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损等内部因素密切相关。虚火可以是阴虚火旺,即阴液不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也可以是气虚和阳虚引起的气虚发热、真寒假热现象。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饮食油腻辛辣,也可能导致实火与虚火并存。

2.表现症状

实火患者常出现小便颜色发黄、气味重、大便干结、舌质红等症状。而虚火则表现为舌质淡、舌苔白、大便稀溏或腹泻、小便清淡。在发热症状上,实火患者体温升高,伴有全身燥热、口渴;而虚火患者则可能出现手脚冰凉、忽冷忽热、不口渴的情况。

3.治疗措施

实火的治疗以滋阴降火为主,通过休息、饮食调养等方式,适当多吃清热解毒、泻火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同时,还可遵医嘱选择清热泻火的药物,如牛黄清胃丸治疗胃火、龙胆泻肝丸针对肝火等,这些药物能够清除体内的实热,缓解相关症状。虚火的治疗则更注重于调理阴阳平衡,补充阴液或阳气,以达到平衡体内阴阳的目的。虚火需要采用滋阴降火或补气的药物,如遵医嘱使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用于治疗阴虚火旺,补中益气丸则适用于气虚火旺的情况。

注意,实火与虚火虽症状可交替存在,但本质不同。在临床治疗上,需仔细鉴别,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具体治疗。同时,患者也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了解疾病
胃火
胃火主要是指患者胃热炽盛化火而引起的病变,胃火主要是由于情志因素、外感热邪等原因引起的。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