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是什么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其诊断主要基于骨密度测量、骨折史、其他风险因素、身体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标准。
1.骨密度测量
这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关键方法。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腰椎、髋部或前臂的骨密度,可以确定骨量是否低于同龄人正常范围。DXA检测结果通常以T评分表示,T评分低于-2.5被视为骨质疏松症。
2.骨折史
医生会询问患者是否有过脆性骨折,即轻微外力或日常活动中发生的骨折。常见的脆性骨折部位包括脊柱、髋部、腕部等。
3.其他风险因素
医生会考虑患者的个人因素,如年龄、性别、家族史、体重、身高、吸烟史、饮酒史、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这些因素可能增加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4.身体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身高、体重、脊柱和四肢的外观,以评估可能存在的骨骼异常。
5.实验室检查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钙、磷、碱性磷酸酶、25-羟维生素D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骨代谢异常的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如果怀疑有骨质疏松症,应及时就医,并进行详细的评估和检查。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骨折和提高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了解疾病
体检
体检是体格检查的简称,指通过医学手段和方法对受检者的身体检查。是医疗的诊断环节,是针对症状或疾病及其相关因素的诊察手段。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