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症状
根据症状可将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各型肝炎的症状、检查和治疗方法均不同。
1.急性肝炎:
症状:起病急,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腹泻、尿色逐渐加深,至本期末程浓茶状。可有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肿大、肝功能异常等表现。
检查:肝功能检查显示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升高,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降低。血清学检查可检测到甲型肝炎病毒(HAV)IgM抗体、戊型肝炎病毒(HEV)IgM抗体。
治疗: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清淡饮食、补充维生素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保肝药物、抗病毒药物等。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症状:症状较轻,仅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症状,肝区痛、肝肿大不明显,肝功能检查显示ALT、AST升高,部分患者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检查:肝功能检查显示ALT、AST升高,总胆红素正常或轻度升高。血清学检查可检测到HAVIgM抗体、HEVIgM抗体。
治疗:治疗方法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似,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清淡饮食、补充维生素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保肝药物、抗病毒药物等。
2.慢性肝炎:
症状:病程超过6个月,可有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黄疸、蜘蛛痣、肝掌等表现。
检查:肝功能检查显示ALT、AST升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清学检查可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丙型肝炎病毒(HCV)RNA阳性。肝脏B超、CT等检查可发现肝脏纤维化、肝硬化等改变。
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抗纤维化治疗等。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有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等。保肝治疗可选用多种保肝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制剂等。抗纤维化治疗可选用抗纤维化药物,如干扰素、鳖甲软肝片等。
3.重型肝炎:
症状: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可有畏寒、发热、恶心、呕吐、腹痛、黄疸迅速加深,皮肤、黏膜瘀斑、出血,腹水、下肢水肿,肝性脑病等表现。
检查:肝功能检查显示ALT、AST升高,胆红素明显升高,白蛋白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PTA小于40%。血清学检查可检测到HBVDNA、HCVRNA阳性。腹部B超、CT等检查可发现肝脏缩小。
治疗:治疗方法包括综合治疗、支持治疗、对症治疗等。综合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剂治疗、抗肝纤维化治疗等。支持治疗包括补充白蛋白、新鲜血浆、凝血因子等。对症治疗包括保肝治疗、退黄治疗、降氨治疗等。
4.淤胆型肝炎:
症状: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较轻,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肝肿大、有压痛,肝功能检查显示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ALT、AST升高不明显,PTA大于40%。
检查:肝功能检查显示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ALT、AST升高不明显,总胆固醇升高,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血清学检查可检测到HBVDNA、HCVRNA阳性。腹部B超、CT等检查可发现肝脏肿大。
治疗:治疗方法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似,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清淡饮食、补充维生素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保肝药物、抗病毒药物等。
5.肝炎肝硬化:
症状:可有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黄疸、蜘蛛痣、肝掌、腹水等表现。
检查:肝功能检查显示ALT、AST升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PTA小于40%。血清学检查可检测到HBVDNA、HCVRNA阳性。肝脏B超、CT等检查可发现肝脏缩小、脾脏肿大、门静脉高压等改变。
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抗纤维化治疗、并发症治疗等。抗病毒治疗是肝硬化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有核苷(酸)类似物、干扰素等。保肝治疗可选用多种保肝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制剂等。抗纤维化治疗可选用抗纤维化药物,如干扰素、鳖甲软肝片等。并发症治疗包括腹水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治疗、肝性脑病治疗等。
需要注意的是,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因肝炎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而异。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同时,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饮酒、过度劳累,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牙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