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
消化道出血主要包括上消化道出血与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常见原因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损害、消化性溃疡、胃癌,下消常见原因为肛管疾病、直肠疾病、结肠疾病、小肠疾病,此外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治疗需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药物、内镜、手术等,高危人群需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可预防。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严重病症,主要包括上消化道出血与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主要有: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使肝脏内血管血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增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一旦破裂就会引起大出血。
2.急性胃黏膜损害:严重的感染、大手术、严重的颅脑损伤、严重的烧伤等,可导致急性胃黏膜损害,引起出血。
3.消化性溃疡: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是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与黏膜屏障被破坏有关。临床症状主要为上腹部疼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剧痛或饥饿样不适感。约有10%~30%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以出血为首发症状。
4.胃癌:少数胃癌患者可因肿瘤表面糜烂或溃疡引起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有:
1.肛管疾病:痔、肛裂、肛瘘等。
2.直肠疾病:直肠炎、直肠溃疡、直肠肿瘤等。
3.结肠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结肠息肉、结肠癌等。
4.小肠疾病:小肠肿瘤、小肠血管畸形、肠套叠等。
此外,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尿毒症、流行性出血热等。
对于消化道出血的治疗,需要根据出血量的大小、患者的一般情况、出血的原因等综合考虑。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等。同时,需要积极纠正休克、补充血容量、预防并发症等。
对于消化道出血的高危人群,如肝硬化患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有消化道疾病家族史的患者等,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发现、早治疗。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避免长期大量饮酒、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也有助于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总之,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患者和家属也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注意饮食和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