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严重程度与病情相关,轻度的不太严重,而严重的可能发展为脑梗、脑出血、痴呆等,所以患者要积极进行对症调养和治疗。
一、
1.缺血性脑白质病变可通过脑部CT、核磁共振等检查来发现,其影像呈现低密度片状影,属于慢性缺血灶,可由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硬化、高血压等因素引发。
脑供血不足时,脑部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易导致缺血性改变。
脑血管硬化会使血管弹性降低、管腔变窄,影响血液正常流通。
高血压若长期控制不佳,会对血管造成损害,增加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发生风险。
二、
1.对于轻度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患者,可能没有明显不适,或仅有一些记忆力稍差、睡眠多梦等症状,这种情况下可以不进行特殊治疗。日常要注重改善脑血管供血,严格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相关指标,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心情舒畅,并且不要吸烟和饮酒。
可通过适当运动、合理饮食等方式来改善脑血管供血。
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降糖药等以控制好相关指标。
保持良好作息和心态有助于病情稳定。
三、
1.严重的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患者,会出现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患者应积极调养,可采用吡拉西坦片、脑脉泰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以预防脑梗、脑出血、痴呆等问题的发生。
吡拉西坦片能改善大脑功能。
脑脉泰胶囊有一定的活血化瘀等作用。
四、
1.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患者如果既往存在椎动脉、颈动脉异常,或是有脑损伤、脑出血后遗症等情况,应注意给予相应治疗,防止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持续进展。
针对椎动脉、颈动脉异常,可采取改善循环等治疗措施。
对脑损伤、脑出血后遗症要进行针对性康复等治疗。
总之,无论缺血性脑白质病变严重与否,都应予以重视,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这样可有效预防其持续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