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名词解释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主要症状有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反射异常、肌张力异常、智力障碍、癫痫发作等,病因复杂,可能与早产、低出生体重、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遗传因素等有关,治疗主要包括康复训练、矫形器和辅助器具、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预防措施包括定期产检、预防早产、新生儿护理、早期干预等。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脑性瘫痪的主要症状包括:
1.运动障碍: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脑瘫患儿的肢体通常不能达到正常同龄人的运动水平,如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等。
2.姿势异常:姿势稳定性差,姿势的对称性异常。脑瘫患儿的身体姿势可能会出现异常,如头部倾斜、上肢内收、下肢伸直等。
3.反射异常:反射异常也是脑性瘫痪的常见症状之一,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例如,脑瘫患儿可能会出现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原始反射持续存在。
4.肌张力异常:肌张力异常是脑性瘫痪的重要特征之一,表现为肌张力亢进或低下。患儿的肌肉可能会过于紧张或松弛,影响运动功能。
5.智力障碍:部分脑性瘫痪患儿可能伴有智力障碍,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交能力。
6.癫痫发作:大约30%至40%的脑性瘫痪患儿会出现癫痫发作,这可能会对患儿的大脑功能和健康造成影响。
7.其他: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语言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等问题。
脑性瘫痪的病因复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早产:早产是脑性瘫痪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由于早产儿的脑部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受到损伤。
2.低出生体重:低出生体重的婴儿也容易发生脑性瘫痪,这可能与婴儿的脑部发育不良有关。
3.缺氧缺血性脑病:胎儿在子宫内缺氧缺血,出生时窒息或产程过长等原因,都可能导致脑损伤,进而引发脑性瘫痪。
4.核黄疸:胆红素脑病是由于胆红素过高引起的脑部神经毒性损伤,可导致脑性瘫痪。
5.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可能导致脑性瘫痪的发生。
6.其他:母亲孕期感染、接触有毒物质、胎儿脑部发育畸形等也可能增加脑性瘫痪的风险。
脑性瘫痪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检查和辅助检查等。医生会详细询问患儿的病史,包括出生时的情况、发育过程等,并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以评估患儿的运动、姿势、反射等功能。此外,头颅MRI、脑电图等辅助检查也有助于明确诊断。
脑性瘫痪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康复训练:通过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等方法,帮助患儿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矫形器和辅助器具:使用矫形器和辅助器具,如轮椅、支具等,帮助患儿保持正确的姿势,提高生活质量。
3.药物治疗:针对癫痫等并发症,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4.手术治疗:在必要时,如存在肢体畸形等情况,可进行手术治疗。
5.家庭和社会支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对脑性瘫痪患儿的康复非常重要,家长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掌握康复训练的方法,社会也需要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脑性瘫痪的预防非常重要,以下措施可能有助于降低脑性瘫痪的风险:
1.定期产检:孕妇应按时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的问题。
2.预防早产:避免早产的发生,如注意孕期保健、避免过度劳累等。
3.新生儿护理:注意新生儿的护理,如及时喂奶、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早期干预:对于高危儿,应进行早期干预,如早期康复训练等。
总之,脑性瘫痪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同时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通过综合治疗和康复训练,脑性瘫痪患儿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