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肛裂啊
肛裂是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1.0cm,呈梭形或椭圆形,好发于青壮年,儿童和老年人较少,其主要症状为疼痛、便秘和出血,可通过肛门视诊、指诊、窥肛器检查等方式确诊,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预后与肛裂的轻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得当有关。
肛裂是齿状线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其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1.0cm,呈梭形或椭圆形,常引起肛周剧痛。肛裂好发于青壮年,儿童也可发生,老年人较少。肛裂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疼痛、便秘和出血。
1.病因
肛管局部解剖因素:肛管外括约肌浅部在肛门后方形成肛尾韧带,较坚硬,伸缩性差;肛提肌大部分附着于肛管两侧,因此肛管前部和后部不如两侧坚强,容易损伤;肛管和直肠形成肛管直肠角,使肛管后部承受粪便压力大等都是造成肛裂的因素。
外伤:慢性便秘患者,由于大便干硬,排粪时用力过猛,易损伤肛管皮肤,反复损伤使裂伤深及全层皮肤,形成慢性感染性溃疡。有人报道,便秘致肛裂占14%~24%,但是便秘也可能是肛裂的后果,是由于病人惧怕排便时的剧痛,有意推迟排便时间和次数,使粪便在直肠内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完全吸收,大便变得干硬,而此时排便,则会使裂口创伤加重,裂口加深,疼痛加剧。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
感染:齿状线附近的慢性炎症,如后正中处的肛窦炎,向下蔓延而致皮下脓肿,破溃而成为慢性溃疡。肛管损伤后亦难愈合的原因至今不明,有人认为主要是损伤合并感染所致,感染时炎性细胞可以释放溶胶原酶,阻止上皮组织再生与延伸。
2.症状
疼痛:典型的周期性疼痛是肛裂的主要症状,初有便意时即感到肛门内灼痛和刀割样疼痛,排便时疼痛加剧,便后数分钟疼痛可减轻或缓解,称为疼痛间歇期,随后又因括约肌持续性痉挛而剧烈疼痛,可持续数小时,直至括约肌疲劳、松弛后疼痛缓解,但再次排便时又发生疼痛。
便秘:多因患者恐惧排便时的剧痛,有意推迟排便时间和次数,使粪便在直肠内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完全吸收,大便变得干硬,而此时排便,则会使裂口创伤加重,裂口加深,疼痛加剧,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
出血:一般出血量较少,粪便表面带血,或便后手纸带血,或滴血,血色鲜红,不与粪便相混。
3.检查
肛门视诊:用双手将肛门向两侧牵开,除一期肛裂外,肛门部常有较多的分泌物。
指诊:因括约肌痉挛肛门指诊时可触及括约肌间沟,指诊时应轻柔,因粗暴的检查可导致肛裂加重,引起肛门剧烈疼痛。
窥肛器检查:可见卵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底浅,表面覆有灰白色或带红色的肉芽组织,边缘整齐,开向肛窦。
4.治疗
非手术治疗:
调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纠正便秘,可以口服液体石蜡或麻仁润肠丸等润肠通便药物。
坐浴:排便前温水坐浴,保持局部清洁。
手术治疗:
肛裂切除术:即切除肛裂及其周围的三角状皮肤,在局麻或腰麻下取侧卧位,将肛裂及其周围组织一并切除,创面敞开引流。
肛管内括约肌切断术:肛管内括约肌具有消化道不随意环形肌的特性,易发生痉挛及收缩,目前认为肛裂的发生与肛管内括约肌收缩有关,故可用内括约肌切断术来治疗肛裂。
5.预后
肛裂的预后与肛裂的轻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得当有关。一般来说,早期肛裂经过及时恰当的治疗,可以完全治愈。陈旧性肛裂或合并有肛乳头肥大、哨兵痔等并发症时,治疗相对复杂,有时需要多次手术,预后也相对较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根据医生建议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