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性黄疸肝炎
乙型黄疸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感染后可出现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其病因包括感染乙肝病毒、过度劳累、饮食不节、季节变化、滥用药物等,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乙肝五项检查、乙肝病毒DNA检测、肝脏B超、肝纤维化指标等,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中医治疗,预防方法包括接种乙肝疫苗、避免血液传播、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性传播和定期体检。
1.病因:
感染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
过度劳累:长期过度劳累,会让机体抵抗力下降,乙肝病毒容易乘虚而入,导致乙肝复发。
饮食不节:长期饮酒或一次大量饮酒会使肝细胞受损,影响肝脏的功能。
季节变化:乙肝发病的季节多见于春、夏两季,这与季节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滥用药物:“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需要在肝脏内分解、转化、解毒,用药不当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其他:长期熬夜、长期便秘、长期吸烟等也会损害肝脏,导致乙肝复发。
2.症状:
全身症状:患者常常感到体力不支,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其原因可能是肝功能受损,进食减少,食物消化嘲收障碍,营养物质摄人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炎症,消耗增加,已摄人的物质因肝功能受损,不能充分代谢,满足机体的需要。第三个方面可能是乙肝引起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影响休息和睡眠,导致全身症状的发生。
消化道症状:肝脏是重要的消化器官,肝脏分泌的胆汁是食物消化所必需的。肝炎时,胆汁分泌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肝脏的炎症还可能引起肝窦的血流障碍,导致胃肠道黏膜水肿、充血、通透性增加,影响胃肠道的分泌与吸收功能。常有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
黄疸: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中枢,病情较重时,由于胆红索的摄取、结合、分泌、排泄等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当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以后,胆红素从尿液排出,使尿液颜色变深.它是黄疸最早的表现。血液中胆红素浓度继续增加.可引起眼睛、皮肤黄染。由于胆汁酸的排出障碍,血液中胆汁酸浓度增高,过多的胆汁酸沉积于皮肤,刺激末梢神经,可引起皮肤瘙痒。
肝区疼痛:肝脏内部缺乏痛觉神经,乙肝一般没有剧烈的疼痛。但肝的表面有一层很薄的膜,称肝包膜,肝包膜上有痛觉神经分布,当肝脏发炎肿大时,肝包膜紧张,痛觉神经受刺激,因而部分患者可有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适、隐痛。如果疼痛剧烈,还要注意胆道疾病、肝癌、胃肠疾病的可能性。
肝脾肿大:由于炎症、充血、水肿、胆汁淤积,患者常有肝脏肿大。如果炎症持续发展、肝细胞破坏过多,纤维组织增生,肝脏可逐渐缩小。脾脏肿大多为肝脏肿大的两倍以上,质地硬,表现光滑,无压痛。
肝外表现:不少慢性肝炎特别是肝硬化患者面色黝黑晦暗,称肝病面容,这可能是由于内分泌失调,皮肤色素沉着。或者是由于持续或反复黄疸,胆绿素在皮肤沉着所致。手掌大、小鱼际显著充血称肝掌。皮肤上一簇呈放射状扩张的毛细血管称蜘蛛痣,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压之褪色,常见于面部、颈部、前胸和手背。蜘蛛痣偶尔也可分布于全身。男性可出现勃起功能障碍,对称或不对称性的乳腺增生、肿痛,甚至可误诊为乳腺癌,施行乳腺切除术;女性可出现月经失调、闭经、性欲减退等。这些可能与肝功能减退,雌激素灭活减少,体内雌激素增多有关。
3.检查:
肝功能检查:可以了解肝脏的功能状态,如胆红素、转氨酶、白蛋白等指标的水平,有助于判断肝脏的损伤程度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乙肝五项检查:也称为乙肝两对半检查,用于检测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和乙肝核心抗体。
乙肝病毒DNA检测:可以检测血液中乙肝病毒的数量,了解病毒的复制情况,对于判断病情的传染性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肝脏B超:可以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结构等情况,发现肝脏的实质性病变,如肝硬化、肝癌等。
肝纤维化指标:如血清Ⅲ型前胶原肽、层粘连蛋白、脯氨酸羟化酶等,可以反映肝脏纤维化的程度,对于判断病情的进展和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治疗: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增加营养,避免饮酒和吸烟;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药物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剂、保肝药物等。抗病毒治疗是乙肝治疗的关键,常用的药物有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免疫调节剂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乙肝病毒的清除。保肝药物可以保护肝细胞,减轻肝脏的炎症和损伤。
手术治疗:对于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肝移植、肝癌切除术等。
中医治疗:中医中药在乙肝的治疗中有一定的作用,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调理气血、疏肝健脾等。
5.预防: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新生儿应按照计划接种乙肝疫苗,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属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避免血液传播:避免共用注射器、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传播的物品;避免输注未经严格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破损;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传播的物品。
避免性传播: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乙肝的性传播风险。
定期体检: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乙肝五项等检查,以及早发现病情的变化。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问题,建议及时就医,以便获得更好的医疗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