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表现及治疗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尿量改变、氮质血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其他症状。治疗方法包括去除病因、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饮食调整、透析治疗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
一、临床表现
1.尿量改变
少尿或无尿:尿量<400ml/d或<17ml/h。
多尿:尿量>2500ml/d。
2.氮质血症
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升高。
3.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水钠潴留、稀释性低钠血症。
代谢性酸中毒。
4.其他症状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二、治疗
1.去除病因
及时治疗原发病,如感染、药物中毒、创伤等。
2.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补充适量的液体,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3.饮食调整
给予低盐、低钾、低蛋白饮食。
4.透析治疗
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适用于严重的肾功能衰竭患者。
5.药物治疗
利尿剂:促进尿液排出,减轻水肿。
血管扩张剂:改善肾脏血液循环。
抗生素:控制感染。
其他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其他相关药物。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和治疗与成人相似,但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不同,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剂量和选择。
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密切监测肾功能和水电解质平衡。
2.老年人
老年人的肾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退,对药物的耐受性也较差,因此在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时,需更加谨慎。
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药物蓄积。
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3.有基础疾病的人群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风险较高。
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
密切监测肾功能和相关指标的变化。
总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多样,治疗方法也因病因和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对于特殊人群,需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