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持续或间歇发作的腹泻,粪便常规检查常无明显异常,结肠镜等检查也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治疗主要包括调整饮食、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措施。
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胃肠动力学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肠道感染治愈后、精神心理因素等。[1,2]
功能性腹泻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大便次数可为每天数次至10余次,粪便多呈糊状,也可为稀水样。部分患者可伴有腹胀、腹痛、肠鸣、恶心、呕吐等症状。[1,2]
诊断功能性腹泻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1]
治疗方面,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调整饮食:避免食用产气食物、高脂肪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2.心理治疗:对于存在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的患者,可进行心理治疗。
3.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蒙脱石散、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匹维溴铵等。[1,2]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儿童功能性腹泻,治疗应更加谨慎。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特点,一些药物可能不适合儿童使用,或者需要调整剂量。[2]
此外,对于老年人、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功能性腹泻的治疗也需要特别注意。[2]
总之,功能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饮食调整、心理调节等,以促进康复。[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