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突眼症
甲亢突眼症是Graves病及其它原因所致的眶周和眶后的组织体积增加、淋巴细胞浸润所引起的一种多因素疾病,可分为单纯性和浸润性突眼,前者常与甲亢同时发生,随着甲亢治疗而自行恢复,后者与眶后组织的自身免疫炎症有关,较难恢复,其主要与眶周成纤维细胞激活有关。眼部表现有眼球突出、眼外肌受累、眶周组织受累、视神经病变等。诊断主要依据甲亢病史及眼部症状,需与眶内肿瘤、眶内炎症、癔症性突眼等相鉴别,还应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查、眼眶CT或MRI等检查。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放疗、手术治疗等。甲亢突眼症的预后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自行恢复,部分患者可遗留眼部症状,但一般不会导致失明。预防方面,应积极治疗甲亢,避免过度劳累、感染、精神刺激等,外出时戴墨镜,避免强光刺激,定期眼科检查。
甲亢突眼症是Graves病及其它原因所致的眶周和眶后的组织体积增加、淋巴细胞浸润所引起的一种多因素疾病。常伴有眼外肌肿胀、肥厚和结缔组织增生,以及淋巴细胞浸润。在病理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网络相互作用,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一、病因
甲亢突眼症可分为两类,即单纯性和浸润性突眼。单纯性突眼随着甲亢治疗而自行恢复;浸润性眼征较难恢复。
1.单纯性突眼
常与甲亢同时发生,突眼度一般<18mm,主要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所致的眼外肌群和提上睑肌张力增加有关。
2.浸润性突眼
又称内分泌浸润性眼病,与眶后组织的自身免疫炎症有关。近年来研究认为,眶周成纤维细胞激活是浸润性眼病的一个关键环节。眶周成纤维细胞表达的Fas配体与眼外肌、眼提上睑肌等部位表达的Fas结合,通过Fas途径诱导细胞凋亡,从而导致眼外肌损伤和脂肪浸润,出现眼外肌肥厚、纤维化和眼球突出。
二、临床表现
眼部表现有:
1.眼球突出,多为双侧对称性,有时一侧先突出。
2.眼外肌受累,可出现限制性或非限制性运动障碍,使眼球运动受限,出现复视。
3.眶周组织受累,可出现眶周水肿、结膜充血、角膜外露而形成角膜溃疡。
4.视神经病变,可导致视神经萎缩,引起失明。
三、诊断
根据甲亢病史及眼部症状,诊断并不困难。但应与眶内肿瘤、眶内炎症、癔症性突眼等相鉴别。此外,还应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查、眼眶CT或MRI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
四、治疗
1.一般治疗
(1)注意保护眼睛,避免过度用眼,避免强光刺激,外出时戴墨镜。
(2)高枕卧位,限制钠盐摄入,每日进水量限制在1000ml以内。
(3)眼部护理,经常点眼药,防止角膜干燥、感染。
2.药物治疗
(1)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等,可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
(2)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可减轻眶内炎症和水肿,适用于病情较重的患者。
(3)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他克莫司等,可调节免疫反应,适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
3.放疗
对于浸润性眼病患者,可采用放疗,如外照射、内照射等,可减轻眶内炎症和水肿,缓解眼部症状。
4.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眼球突出、角膜溃疡等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眶减压术、眼肌手术等,以改善眼部外观和功能。
五、预后
甲亢突眼症的预后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自行恢复,部分患者可遗留眼部症状,但一般不会导致失明。
六、预防
1.积极治疗甲亢,控制甲状腺功能在正常范围内。
2.避免过度劳累、感染、精神刺激等。
3.外出时戴墨镜,避免强光刺激。
4.定期眼科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眼部并发症。
七、注意事项
1.孕妇甲亢患者,应在妊娠4-6个月时,到眼科会诊,监测眼压、眼外肌功能等,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甲亢眼病。
2.对于青少年甲亢患者,应密切关注其眼部情况,因为青少年甲亢患者更容易发生浸润性眼病。
3.对于有甲亢眼病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甲亢眼病。
总之,甲亢突眼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综合治疗。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注意眼部护理,避免病情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