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病因、症状、检查、治疗和预后等方面,急性中耳炎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症状较急重,通过及时治疗多可痊愈;慢性中耳炎则多因急性中耳炎未愈转变而成,症状相对较轻,较难根治,常导致听力下降。
1.病因:
急性中耳炎:主要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后,也可由擤鼻方法不正确、游泳时呛水等原因导致。
慢性中耳炎:多因急性中耳炎未得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迁延而成;也可因鼻部、咽部的慢性疾病,导致脓性分泌物流入中耳腔,刺激、感染而引起。
2.症状:
急性中耳炎:起病急,患者会突然出现耳部疼痛、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同时可能伴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
慢性中耳炎:症状相对较轻,可有耳部流脓、听力下降、耳鸣等,但发作时间不固定。
3.检查:
急性中耳炎:耳镜检查可发现鼓膜充血、肿胀,有脓性分泌物从中耳流出。血常规检查可提示白细胞计数升高。
慢性中耳炎:耳镜检查可见鼓膜穿孔,中耳内可有肉芽或息肉组织增生。听力检查可显示听力下降。
4.治疗:
急性中耳炎:治疗以抗感染为主,通常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或口服抗生素。同时,要注意保持耳部清洁,避免耳内进水。
慢性中耳炎: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使用抗生素、滴耳液等)、手术治疗(如鼓膜修补术、鼓室成形术等)。对于有鼓膜穿孔的患者,还需要注意预防感染。
5.预后:
急性中耳炎:经过及时治疗,多数患者可以痊愈。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可能会转为慢性中耳炎。
慢性中耳炎:病情容易反复,难以根治,可能会导致听力进一步下降。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急性中耳炎还是慢性中耳炎,都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持耳部清洁,避免用力擤鼻、游泳时呛水等,以防感染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