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慢性外耳道炎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慢性外耳道炎的常见病因包括水液浸渍、挖耳损伤、化脓性中耳炎、过敏反应、温度和湿度变化、全身性疾病、外耳道狭窄及长期使用抗生素等。治疗方法主要有清理外耳道、局部用药、口服药物、手术治疗、病因治疗和保持外耳道干燥等,具体治疗方法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和老年人,治疗时需注意药物选择和使用剂量。
一、病因
引起慢性外耳道炎的原因较为复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因素:
1.水液浸渍:游泳、洗澡或洗头时,水分进入外耳道,若未及时清除,可导致耵聍软化、膨胀,为细菌的繁殖创造条件。
2.挖耳损伤:经常用耳勺、火柴棒等挖耳,可导致外耳道皮肤损伤,若此时外耳道内的耵聍(耳屎)增多,或遇水浸渍,就会引发感染。
3.化脓性中耳炎:脓液长期刺激外耳道皮肤,可导致外耳道皮肤损伤、感染,从而引发慢性外耳道炎。
4.过敏反应:某些人对外耳道内的耵聍、外耳道表皮的脱落物,或空气中的某些物质过敏,可导致外耳道炎的发生。
5.温度和湿度变化:外耳道皮肤的耵聍腺分泌功能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当温度过高、湿度较大时,耵聍的分泌会增加,若不及时清理,容易滋生细菌,引发感染。
6.全身性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贫血、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可导致外耳道皮肤的营养障碍,抵抗力下降,从而容易引发感染。
7.外耳道狭窄:外耳道狭窄会导致外耳道内的耵聍不易排出,容易积聚,从而为细菌的繁殖提供了条件。
8.长期使用抗生素: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外耳道内的菌群失调,使条件致病菌(如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引发感染。
二、治疗方法
治疗慢性外耳道炎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清理外耳道:使用双氧水或硼酸酒精清洗外耳道,以去除外耳道内的耵聍、脓液及其他分泌物。
2.局部用药: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滴耳液等,以控制感染,减轻炎症。
3.口服药物:如果外耳道炎症状严重,或伴有全身症状,可口服抗生素或抗组胺药,如阿莫西林、氯雷他定等。
4.手术治疗:对于外耳道狭窄或闭锁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以扩大外耳道,改善症状。
5.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贫血等,以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外耳道炎的复发。
6.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外耳道进水,保持外耳道干燥,有助于预防感染的发生。
7.避免挖耳:挖耳可导致外耳道皮肤损伤,应避免挖耳,如需清理外耳道,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三、特殊人群
1.儿童:儿童的外耳道较狭窄,且皮肤娇嫩,抵抗力较弱,容易发生外耳道炎。治疗时应注意选择儿童适用的药物,并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持儿童外耳道的干燥,避免进水。
2.孕妇:孕妇在治疗外耳道炎时,应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
3.老年人:老年人的外耳道皮肤变薄,皮下组织减少,血液循环较差,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外耳道炎。治疗时应注意局部用药的时间和剂量,避免药物对皮肤造成刺激。同时,要注意保持外耳道的清洁,避免进水。
总之,慢性外耳道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清理外耳道、局部用药、口服药物、手术治疗等。治疗时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注意保持外耳道的干燥,避免进水。同时,要注意避免挖耳等不良习惯,以预防外耳道炎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