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心病的治疗原则
慢性肺心病治疗分急性加重期与缓解期。急性加重期,首先控制感染,依感染环境及痰菌培养等选抗生素;其次通畅呼吸道,用祛痰、平喘药,必要时机械通气;控制心力衰竭,一般改善呼吸功能后心衰可缓解,无效或重者选利尿、正性肌力、血管扩张药,但各有注意事项;控制心律失常,感染、缺氧纠正后仍存在则选药治疗;抗凝治疗防肺微小动脉血栓;加强护理。缓解期,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措施,进行呼吸肌功能锻炼、增强免疫力,减少急性加重期发生。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用药监测不良反应、加强呼吸道护理,儿童用药谨慎并引导康复,有其他基础疾病者用药兼顾基础病情况。
一、急性加重期
1.控制感染:参考痰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在结果未出来前,可根据感染环境及经验选用抗生素。社区获得性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医院获得性感染以革兰阴性菌居多。常用药物如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等。
2.通畅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通过祛痰、止咳、平喘等措施,清除痰液,解除支气管痉挛,通畅气道。常用药物有氨溴索、氨茶碱等。必要时可采用机械通气,以增加通气量,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3.控制心力衰竭:慢性肺心病患者一般在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呼吸功能后心力衰竭便能得到改善。但对治疗后无效或较重患者可适当选用利尿、正性肌力药或血管扩张药。
利尿剂:原则上选用作用轻、小剂量的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等,可减少血容量,减轻右心负荷,消除水肿。使用时需注意防止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低氯性碱中毒。
正性肌力药:慢性肺心病患者由于慢性缺氧及感染,对洋地黄类药物耐受性很低,疗效较差,且易发生心律失常。因此,应用剂量宜小,一般约为常规剂量的1/2或2/3量,同时选用作用快、排泄快的洋地黄类药物,如毛花苷丙等。
血管扩张药:可减轻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收缩力,对部分顽固性心力衰竭有一定效果,但在扩张肺动脉的同时也扩张体循环动脉,可造成体循环血压下降,反射性使心率增快、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上升等不良反应。常用药物有硝普钠、硝酸甘油等。
4.控制心律失常:一般经过治疗慢性肺心病的感染、缺氧后,心律失常可自行消失。如果持续存在,可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等。
5.抗凝治疗: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防止肺微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
6.加强护理工作: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精心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
二、缓解期
1.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措施,目的是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去除诱发因素,减少或避免急性加重期的发生,使肺、心功能得到部分或全部恢复。如长期家庭氧疗、调整生活方式等。
2.呼吸肌功能锻炼:可通过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方法增强呼吸肌的力量,改善呼吸功能。
3.增强免疫力:可使用免疫调节剂,如卡介菌多糖核酸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减弱。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使用利尿剂、洋地黄类药物等,更需警惕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同时,老年人呼吸道防御功能降低,要加强呼吸道护理,注意保暖,避免呼吸道感染。
2.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用药需谨慎。在治疗慢性肺心病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潜在影响的药物。对于必须使用的药物,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同时,儿童配合度较差,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等康复措施时,家长要耐心引导和陪伴。
3.有其他基础疾病者:如合并糖尿病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能影响血糖控制,需密切监测血糖,调整降糖方案。合并高血压患者,使用血管扩张药时要注意血压变化,避免血压过低。有消化道溃疡病史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加重溃疡,应慎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