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肺心病
肺心病的主要病因包括支气管、肺疾病,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肺血管疾病,其他。主要症状有肺、心功能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表现。主要诊断依据有慢支、肺气肿等病史,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或右心衰竭的表现,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有右心增大肥厚的征象。主要治疗方法有急性加重期的控制感染、氧疗、控制心力衰竭,缓解期的增强免疫功能、去除诱发因素等。主要预防措施有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呼吸功能锻炼,合理饮食,家庭氧疗。
其主要病因包括:
1.支气管、肺疾病:以慢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最为多见,其次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重症肺结核、尘肺、慢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结节病、过敏性肺泡炎、嗜酸性肉芽肿等。
2.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较少见,严重的脊椎后、侧凸、脊椎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胸膜广泛粘连及胸廓形成术后造成的严重胸廓或脊椎畸形,以及神经肌肉疾患如脊髓灰质炎。
3.肺血管疾病:甚少见。累及肺动脉的过敏性肉芽肿病,广泛或反复发生的多发性肺小动脉栓塞及肺小动脉炎,以及原因不明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均可使肺小动脉狭窄、阻塞,引起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负荷加重,从而发展成肺心病。
4.其他:原发性肺泡通气不足及先天性口咽畸形、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均可产生低氧血症,引起肺血管收缩导致肺动脉高压,发展成肺心病。
其主要症状有:
1.肺、心功能代偿期:患者都有慢性咳嗽、咳痰或哮喘史,逐步出现乏力、呼吸困难。体检示明显肺气肿表现,包括桶状胸、肺部叩诊呈过度清音、肝浊音上界下降、心浊音界缩小,甚至消失。听诊呼吸音低,可有干湿啰音,心音轻,有时只能在剑突下处听到。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提示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或剑突下见心脏搏动,多提示有右心肥厚、扩大。部分病例因肺气肿使胸膜腔内压升高,阻碍腔静脉回流,可见颈静脉充盈。又因心输出量低,可有低血压或心脏移位。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肺组织损害严重引起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可导致呼吸和(或)心力衰竭。
呼吸衰竭:呼吸困难加重,夜间为甚,常有头痛、失眠、食欲下降,但白天嗜睡,甚至出现表情淡漠、神志恍惚、谵妄等肺性脑病的表现。
心力衰竭:多发生在急性呼吸道感染后,因此常合并有呼吸衰竭,患者出现气喘、心悸、少尿、紫绀加重,上腹胀痛、食欲不振、恶心甚至呕吐等右心衰竭症状。体检示颈静脉怒张、心率增快、心前区可闻奔马律或有相对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引起的收缩期杂音,杂音可随病情好转而消失。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特别是房性心律失常,肝肿大伴压痛,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下肢水肿,重者可有腹水。少数患者可出现肺水肿及全心衰竭的体征。
其主要诊断依据如下:
1.有慢支、肺气肿、其他胸肺疾病或肺血管病史。
2.出现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或右心衰竭的表现。
3.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有右心增大肥厚的征象。
其主要治疗方法如下:
1.急性加重期:
控制感染:参考痰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
氧疗:对低氧血症患者采用低流量持续给氧。
控制心力衰竭:肺心病患者一般在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呼吸功能后心力衰竭便能得到改善。对治疗无效或心力衰竭严重的患者可适当选用利尿、强心或血管扩张药。
2.缓解期:采用中西药结合的综合措施,目的是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去除诱发因素,减少或避免急性加重期的发生,希望使肺心病患者处于带病延年的状态。
其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1.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可采取耐寒锻炼、肌注核酪或卡介苗素等。
2.呼吸功能锻炼:做呼吸操、用膈式或腹式呼吸,有条件的可做气功、太极拳、呼吸操、定量行走或登梯练习。
3.合理饮食:进食高热量、高蛋白且易消化的食物,有心衰者应控制钠、水摄入。
4.家庭氧疗:对paO2<55mmHg或SaO2<88%的肺心病患者应长期家庭氧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