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心病治疗原则
肺心病治疗分急性加重期与缓解期,特殊人群有用药及护理等注意事项。急性加重期,控制感染依痰培养或经验选抗生素;改善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低流量吸氧、必要时用呼吸兴奋剂;控制心力衰竭,一般抗感染改善呼吸后症状可缓解,无效或较重者用利尿剂、正性肌力药、血管扩张剂;控制心律失常,必要时选抗心律失常药;抗凝用肝素;加强护理防并发症。缓解期,增强免疫打疫苗用调节剂,长期家庭氧疗,进行呼吸肌及运动康复锻炼。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用药易有不良反应,加强排痰护理;儿童用药谨慎,注重预防感染,趣味指导呼吸锻炼;孕妇选安全药物,避用影响胎儿药,密切监测;有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分别关注血糖、血压,积极控制感染,合理用药。
一、急性加重期治疗原则
1.控制感染:感染是肺心病急性加重常见的诱因,需根据痰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在未获得结果前,可根据经验选用抗生素,社区获得性感染常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医院获得性感染可能需选用更强效的抗生素,如碳青霉烯类等。
2.改善呼吸功能:
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通过祛痰药物促进痰液排出,常用药物如氨溴索等。还可进行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氧疗:持续低流量吸氧,一般吸氧浓度为25%35%,以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纠正低氧血症,避免高浓度吸氧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加重。
呼吸兴奋剂:对于有呼吸抑制、肺性脑病但呼吸道通畅的患者,可适当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等,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改善通气。
3.控制心力衰竭:肺心病患者一般在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呼吸功能后,心力衰竭症状可得到改善。但对治疗后无效或较重患者,可适当选用以下药物:
利尿剂:小剂量、短疗程使用,如氢氯噻嗪、螺内酯等,减轻水肿,减少血容量,减轻心脏前负荷。但使用过程中需注意防止电解质紊乱。
正性肌力药:一般选用作用快、排泄快的洋地黄类药物,如毛花苷丙等,剂量宜小,为常规剂量的1/22/3,因肺心病患者心肌缺氧,易发生洋地黄中毒。
血管扩张剂:可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如酚妥拉明等,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心功能。
4.控制心律失常:一般在控制感染、纠正缺氧等治疗后,心律失常可自行消失。若持续存在,可根据心律失常类型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室上性心律失常可选用维拉帕米等,室性心律失常可选用利多卡因等。
5.抗凝治疗: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防止肺微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
6.加强护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出入量,做好口腔、皮肤护理,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二、缓解期治疗原则
1.增强免疫功能:可通过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还可使用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等,提高机体免疫力。
2.家庭氧疗:长期家庭氧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一般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12L/min,吸氧时间>15小时/天。
3.康复治疗:包括呼吸肌锻炼,如缩唇呼吸(闭嘴经鼻吸气,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倍左右)、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等,可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肺功能。同时,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提高机体耐力。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使用抗生素、利尿剂、洋地黄等药物时,更易出现不良反应,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同时,老年人呼吸道清除能力减弱,应加强排痰护理,如协助翻身、拍背等。
2.儿童: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用药需谨慎。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能损害听力和肾功能。儿童免疫系统不完善,更应注重预防感染,按时接种疫苗。呼吸功能锻炼时,要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和身体状况,采用简单有趣的方式进行指导。
3.孕妇:孕妇用药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抗生素尽量选用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避免使用血管扩张剂等可能影响胎儿血液循环的药物。孕妇需密切监测心肺功能,定期产检,以保障母婴安全。
4.有基础疾病者:如合并糖尿病患者,感染时血糖更易波动,需密切监测血糖,调整降糖方案。同时,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更应积极控制感染。合并高血压患者,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时,要注意血压变化,避免血压过低影响重要脏器灌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