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心病心衰的治疗原则
肺心病心衰的治疗包括多个方面:一是积极控制感染,依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选药,结果未出时经验性选药,社区和医院获得性感染选药有别;二是改善呼吸功能,通过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咳痰、胸部物理治疗、用祛痰药)、氧疗(持续低流量,Ⅱ型呼衰严格控氧)、使用呼吸兴奋剂(气道通畅且有呼吸抑制等情况时);三是控制心力衰竭,利尿剂选温和的小剂量短疗程用并监测电解质,正性肌力药在特定情况慎用且密切观察,血管扩张剂用时长监测血压;四是其他治疗,纠正酸碱和电解质紊乱,给予营养支持。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有其他基础疾病者治疗时需格外谨慎并兼顾特殊情况。
一、积极控制感染
感染是肺心病心衰加重的常见诱因,控制感染至关重要。需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敏感抗生素。在结果未出来前,可经验性选用抗生素,社区获得性感染常见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可选用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医院获得性感染常由革兰阴性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等引起,需选用针对性更强的抗生素。
二、改善呼吸功能
1.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可采用胸部物理治疗,如拍背、体位引流等促进痰液排出。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可使用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稀释痰液。
2.氧疗:持续低流量吸氧,一般吸氧浓度为25%35%,可改善患者缺氧状态,纠正低氧血症,缓解肺动脉高压,减轻右心负荷。对于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更需严格控制吸氧浓度和流量,避免高浓度吸氧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加重。
3.呼吸兴奋剂:对于有呼吸抑制、二氧化碳潴留但气道通畅者,可适当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等,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改善通气功能,但使用时需密切观察患者呼吸状态及神志变化。
三、控制心力衰竭
1.利尿剂:适当选用利尿剂可减轻水肿,降低心脏前负荷。但肺心病患者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对利尿剂耐受性差,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低氯性碱中毒,进而加重组织缺氧。因此,宜选用作用温和的利尿剂,如氢氯噻嗪联合螺内酯,小剂量、短疗程使用,并注意监测电解质。
2.正性肌力药:一般肺心病患者在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呼吸功能后,心力衰竭能得到改善,无需常规使用正性肌力药。但对于感染已控制、呼吸功能已改善,利尿剂治疗效果不佳,且伴有左心衰竭或快速心房颤动等情况时,可适当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如毛花苷丙等。由于肺心病患者心肌缺氧,对洋地黄类药物耐受性低,易发生心律失常等毒性反应,故用药时需严格掌握剂量,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3.血管扩张剂:可减轻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输出量。如硝普钠、硝酸甘油等可扩张动静脉血管,但此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血压,根据血压调整药物剂量。
四、其他治疗
1.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肺心病患者常因呼吸功能障碍导致酸碱平衡失调,如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等,同时利尿剂的使用也易引起电解质紊乱。需及时进行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检查,根据结果进行相应纠正,维持内环境稳定。
2.营养支持:患者因心肺功能不全,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加之食欲减退,常存在营养不良。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时可通过鼻饲或静脉途径补充营养,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病情恢复。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各脏器功能衰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使用药物时更易发生不良反应。在使用抗生素、利尿剂、洋地黄类等药物时,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及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咳嗽、咳痰能力减弱,需加强胸部物理治疗,协助排痰。
2.儿童: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器官功能尚未成熟。药物使用需更加谨慎,严格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或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对于需氧疗的儿童,应选择合适的吸氧装置,保证吸氧效果,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减少儿童对吸氧的恐惧。
3.孕妇:肺心病心衰孕妇治疗时,需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抗生素尽量选用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如β-内酰胺类。避免使用血管扩张剂等可能影响胎盘血供的药物。同时,密切监测孕妇心肺功能及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4.有其他基础疾病者:如合并糖尿病患者,在营养支持时需注意控制血糖,避免高糖饮食。合并高血压患者,使用血管扩张剂时更需密切监测血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总之,对于有其他基础疾病者,治疗肺心病心衰时需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综合考虑用药及各项治疗措施,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