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水肿的治疗措施
急性肺水肿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一般治疗中,体位取坐位或半卧位、双腿下垂,注意特殊人群安全与舒适;吸氧采用高流量鼻导管,有基础肺部疾病者依血气分析调整;烦躁者可用镇静剂但特定人群禁用。药物治疗方面,利尿剂可减少血容量但要监测电解质;血管扩张剂如硝普钠需避光、监测血压,硝酸甘油要注意不良反应及禁忌人群;正性肌力药物中,洋地黄类有适用及禁忌情况,非洋地黄类按情况调整剂量。其他治疗上,要积极治疗病因,病情严重且常规治疗不佳伴呼吸衰竭者可考虑机械通气,需依患者情况设置参数、加强护理。
一、一般治疗
1.体位:取坐位或半卧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对于老年人、儿童及身体虚弱患者,在采取该体位时要注意安全,防止因体力不支摔倒或坠床,必要时有人在旁协助或使用约束带等保护措施。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要注意调整体位的舒适度,可适当在背部、腿部等部位垫软枕。
2.吸氧:立即高流量鼻导管吸氧,一般氧流量为68L/min,以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对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需警惕高流量吸氧可能导致的二氧化碳潴留,此时可能需调整吸氧方式或氧流量,具体应根据患者血气分析结果进行调整。对于儿童,要选择合适的吸氧面罩或鼻导管,避免因面罩大小不合适等影响吸氧效果或造成局部皮肤损伤。
3.镇静:烦躁不安者可适当使用镇静剂,如吗啡,可减少患者的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并使患者安静。但对于慢性肺部疾病患者、休克患者、昏迷患者以及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禁用吗啡,以免加重病情或影响胎儿、婴儿健康。儿童使用镇静剂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密切观察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
二、药物治疗
1.利尿剂:如呋塞米,可快速利尿,减少血容量,降低心脏前负荷。但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电解质情况,尤其是老年人,因其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对于有低钾血症病史的患者,使用过程中要更加注意补钾,避免加重低钾。儿童使用利尿剂时,要根据体重精确计算剂量,密切观察尿量及电解质变化。
2.血管扩张剂:
硝普钠:可同时扩张动脉和静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使用时需注意避光,且要密切监测血压,根据血压调整滴速。对于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时需谨慎,因其代谢产物可能在体内蓄积。儿童使用时需严格控制剂量和速度,持续监测血压。
硝酸甘油:主要扩张静脉和冠状动脉,降低心脏前负荷。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头痛、面部潮红等不良反应。对于青光眼患者禁用,以免加重眼压升高。
3.正性肌力药物:
洋地黄类:如毛花苷丙,适用于快速心房颤动并心室率增快的患者,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室率。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小时内、严重房室传导阻滞、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等患者禁用。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药物蓄积中毒,儿童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因个体差异大,需更加严格地掌握剂量,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心率、心律等变化。
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使用时需根据患者血压、心率等情况调整剂量,对于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使用时需谨慎。
三、其他治疗
1.病因治疗:积极寻找并治疗引起急性肺水肿的病因,如控制高血压、改善心肌缺血、纠正心律失常等。对于有明确病因的患者,如因冠心病导致的急性肺水肿,针对冠心病进行规范治疗可有效改善病情,降低复发风险。对于儿童患者,若因先天性心脏病等原因导致急性肺水肿,在病情稳定后,应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进行手术等根治性治疗。
2.机械通气:对于病情严重、常规治疗效果不佳且存在呼吸衰竭的患者,可考虑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以改善氧合和通气功能。在进行机械通气时,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等设置合适的通气参数,防止气压伤等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因其心肺功能储备差,撤机过程可能相对困难,需更加谨慎评估。儿童进行机械通气时,要选择合适的气管导管型号,加强气道护理,防止气道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