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水肿的治疗
肺水肿的治疗包括急救措施、药物治疗、病因治疗及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急救措施有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双腿下垂,给予高流量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并监测生命体征。药物治疗有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物、吗啡等,但不同药物针对不同人群有使用注意事项。病因治疗根据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分别采取相应措施。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有基础疾病患者,因自身特点,在治疗各环节都需特别关注和谨慎处理。
一、急救措施
1.体位: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双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此体位改变可使血液因重力作用部分积聚在下肢,降低回心血量。对于老年患者或身体较为虚弱、难以维持该体位的患者,需注意适当调整支撑,确保其舒适与安全,防止因长时间维持体位导致疲劳或摔倒。
2.吸氧: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一般为68L/min,可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高流量吸氧能迅速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增加氧弥散,改善患者缺氧状态。若患者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需适当调整吸氧浓度和流量,避免因高浓度吸氧抑制呼吸中枢,导致二氧化碳潴留。
3.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以便快速给药。同时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二、药物治疗
1.利尿剂:如呋塞米,可快速利尿,减少血容量,降低心脏前负荷。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氯的重吸收,使尿液排出增多,减轻肺水肿。但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需注意药物剂量调整及监测肾功能指标,防止因过度利尿导致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进一步损害。
2.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可扩张静脉和小动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它通过释放一氧化氮,使血管平滑肌舒张。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压,尤其是老年患者或血压偏低者,防止血压过度下降影响重要脏器灌注。硝普钠也能同时扩张动脉和静脉,作用迅速,但需注意避光使用,且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氰化物中毒。
3.正性肌力药物:对于心功能不全导致的肺水肿,可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如西地兰等,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但此类药物治疗窗较窄,使用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如老年人、肾功能不全患者易发生药物蓄积中毒,应谨慎使用并密切监测血药浓度。
4.吗啡:可使患者镇静,减少躁动带来的额外心脏负担,同时舒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负荷。但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患者禁用,因其可抑制呼吸中枢,加重气道阻塞。且老年患者使用时需密切观察呼吸和神志变化。
三、病因治疗
1.心源性肺水肿:积极治疗心脏原发疾病,如冠心病患者改善心肌供血,心律失常患者纠正心律失常等。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肺水肿,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尽快进行再灌注治疗。
2.非心源性肺水肿:如感染导致的,需积极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过敏导致的,应立即脱离过敏原,并使用抗过敏药物治疗。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心肺功能储备不足,发生肺水肿时病情进展可能更快。药物治疗时,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降低,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需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在急救措施中,摆放体位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因体位改变过快导致低血压或骨折等并发症。
2.儿童:儿童心肺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发生肺水肿时需特别关注呼吸状态,防止呼吸衰竭。在药物选择上,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或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如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监测尿量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在吸氧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吸氧装置,保证吸氧效果同时避免对儿童面部皮肤造成损伤。
3.孕妇:孕妇发生肺水肿不仅威胁自身健康,还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在治疗过程中,药物选择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致畸或不良影响的药物。如使用血管扩张剂时,要密切监测孕妇血压,防止血压过低影响胎盘血液灌注,导致胎儿缺氧。同时,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对胎儿的监护,包括胎心监测、超声检查等,及时发现胎儿异常情况。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生肺水肿,在治疗过程中既要改善肺水肿症状,又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和管理。如在吸氧时需避免高浓度吸氧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加重肺部病情。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利尿剂等药物使用要更加谨慎,避免加重肾脏负担,需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并密切监测肾功能指标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