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水肿怎么办
急性肺水肿急救措施包括多方面。首先是急救处理,调整患者体位为坐位或半卧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高流量吸氧并加乙醇湿化改善气体交换,依患者情况调整吸氧参数;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持续心电监护。其次是药物治疗,用吗啡镇静但特定患者禁用,洋地黄类强心但部分情况慎用,速尿利尿并防电解质紊乱,硝普钠或硝酸甘油扩张血管并监测血压。再者是后续治疗与监测,积极治疗原发病,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等指标,做好基础与心理护理。最后针对特殊人群,老年人调整药物剂量、防体位性低血压;儿童按用药规范选药、注意吸氧面罩选择与安抚;孕妇谨慎用药并监测母婴情况;有慢性病史患者兼顾原发病治疗与用药。
一、急性肺水肿的急救措施
1.体位调整: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双腿下垂,这样可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心脏前负荷。对于老年体弱或病情较重无法自行保持此体位的患者,需专人协助并做好防护,防止患者滑落或摔倒。
2.吸氧: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一般氧流量为68L/min,可通过面罩吸氧,以提高肺泡内压力,减少液体渗出到肺泡。同时在湿化瓶中加入20%30%乙醇,可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气体交换。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存在二氧化碳潴留风险的患者,吸氧浓度和流量需适当调整,避免因高浓度吸氧导致呼吸抑制。
3.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以便及时给药。一般选择较粗且易固定的静脉,如肘正中静脉等。对于儿童患者,需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及型号适宜的留置针,减少穿刺痛苦及对血管的损伤。
4.心电监护:持续进行心电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对于有心脏病史的患者,更要密切关注心电变化。
二、药物治疗
1.镇静药物:常用吗啡,可使患者镇静,减少躁动所带来的额外心脏负担,同时可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负荷。但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患者禁用,以免抑制呼吸。
2.强心药物:对于急性左心衰竭导致的肺水肿,可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如西地兰等,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小时内、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等患者需慎用或禁用。
3.利尿药物:速尿等利尿剂可快速利尿,减少血容量,降低心脏前负荷。但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电解质,防止低钾、低钠等电解质紊乱,尤其是老年人及肾功能不全患者更需谨慎。
4.血管扩张药物:硝普钠可同时扩张动脉和静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硝酸甘油主要扩张静脉和冠状动脉,降低心脏前负荷。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血压,根据血压调整药物剂量。
三、后续治疗与监测
1.病因治疗:积极寻找并治疗引起急性肺水肿的原发疾病,如控制高血压、改善冠心病心肌缺血、治疗心脏瓣膜病等。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法不同,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等特定病因导致的急性肺水肿,可能需在病情稳定后择期进行手术治疗。
2.病情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心肺功能、肾功能及电解质等指标。记录患者的出入量,评估治疗效果及病情变化。对于老年患者及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功能的特殊性,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更加密切地监测。
3.护理: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防止肺部感染及压疮等并发症。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要做好口腔护理,防止误吸。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多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心肺功能及肝肾功能相对较差。在治疗过程中,药物剂量需适当调整,避免因药物蓄积导致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对体位变化的耐受性差,在调整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2.儿童:儿童的心肺功能及代谢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在药物选择及剂量上需严格按照儿童用药规范,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吸氧时要选择合适的面罩,防止对儿童面部皮肤造成损伤。同时,要做好儿童的安抚工作,减少其恐惧心理。
3.孕妇:孕妇发生急性肺水肿时,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孕妇及胎儿的情况,如胎心、胎动等。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
4.有慢性病史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等患者,在治疗急性肺水肿时,要兼顾原发病的治疗及用药情况。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使用吗啡等镇静药物时需特别谨慎,以免加重呼吸抑制;冠心病患者在使用血管扩张药物时要注意血压变化,防止冠状动脉灌注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