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有什么症状表现
慢性乙型肝炎症状多样且特殊人群需注意不同事项。症状方面,全身症状有乏力、发热;消化道症状包括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黄疸症状表现为尿色加深、皮肤巩膜发黄、瘙痒;肝区有隐痛、胀痛等不适及沉重感;肝外表现有蜘蛛痣、肝掌、关节疼痛。特殊人群中,儿童免疫系统不完善易转慢性,家长要关注非特异性症状,治疗用药谨慎;孕妇病情可能加重且可母婴传播,孕期需监测,分娩要采取阻断措施,产后注意调养,母乳喂养遵医嘱;老年人病情进展快、易有并发症,关注症状避免误认,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治疗方案个体化。
一、慢性乙型肝炎的症状表现
1.全身症状:患者常感到乏力,这是由于肝脏受损,对营养物质的代谢和解毒功能下降,能量生成不足所致。程度轻重不一,轻者可能仅在劳累后加重,重者甚至日常活动都会受影响。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易疲劳、体力不支,即使经过充分休息,疲劳感也难以完全缓解。此外,发热也较为常见,多为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之间,这与乙肝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有关,免疫系统在清除病毒过程中会释放致热物质。
2.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是常见症状之一,肝脏分泌胆汁功能受影响,胆汁对脂肪消化起重要作用,胆汁分泌异常会导致脂肪消化不完全,进而影响食欲。患者可能对油腻食物尤为反感,闻到油烟味或看到油腻食物就会产生恶心感,严重时还会出现呕吐症状。腹胀也较为普遍,一方面肝脏病变影响胃肠道蠕动功能,另一方面门静脉压力升高会使胃肠道淤血,导致食物排空延迟,气体积聚而引起腹胀。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腹泻,这是因为肝脏功能受损后,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减弱,肠道菌群失调,同时消化吸收功能下降,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吸收就被排出体外。
3.黄疸症状:当肝脏受损严重,胆红素代谢出现障碍时,会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进而出现黄疸。黄疸早期可表现为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色,这是因为胆红素通过肾脏排泄,使尿液中胆红素含量增加。随着黄疸加重,皮肤和巩膜会逐渐发黄,皮肤瘙痒也可能随之出现,这是由于血液中胆盐浓度升高,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黄疸的出现提示肝脏损伤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4.肝区症状:许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会感到肝区不适,常表现为隐痛、胀痛或钝痛,这是因为肝脏表面的包膜有丰富的感觉神经,当肝脏因炎症肿大时,会牵拉包膜上的神经,从而产生疼痛感。疼痛程度因人而异,一般在劳累、情绪波动或饮酒后可能会加重。部分患者还可能感到肝区有沉重感,尤其是在长时间站立或运动后,这种感觉可能会更明显。
5.肝外表现: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能出现蜘蛛痣,多分布在面部、颈部、上胸部、肩部及上肢等部位,形状类似蜘蛛,中央有一红点,周围有许多细小的血管分支。这是由于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能力下降,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引起小动脉扩张形成。此外,还可能出现肝掌,表现为手掌大小鱼际处皮肤发红,加压后褪色,同样与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关。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关节疼痛,这是因为乙肝病毒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关节滑膜上,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关节炎症,多累及大关节,如膝关节、肘关节等,疼痛程度不一,活动后可能加重。
二、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乙肝病毒后更容易转为慢性。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是否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佳、不爱活动等非特异性症状,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检查。在治疗方面,儿童用药需更加谨慎,应严格遵循医嘱,避免使用可能对肝脏有损伤的药物。同时,要保证儿童充足的休息和营养摄入,以利于肝脏恢复。
2.孕妇:孕妇感染慢性乙型肝炎不仅自身病情可能加重,还可能将病毒传染给胎儿。孕期要定期进行肝功能和乙肝病毒载量检测,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分娩时应尽量选择正规医院,采取有效的母婴阻断措施,如给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产后也要注意休息,合理饮食,避免因劳累和营养不良影响肝脏恢复。对于母乳喂养问题,需根据孕妇病毒载量、乳头有无破损等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决定是否进行母乳喂养。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肝脏储备功能减弱,感染慢性乙型肝炎后病情可能进展更快,且更容易出现并发症。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种类较多,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增加肝脏负担。同时,老年人的症状可能不典型,有时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是衰老的正常表现,因此家人要多关注老年人身体状况,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耐受性,治疗方案应个体化,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