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与恶漏有哪些区别
产后出血与恶露在定义、临床表现、原因、处理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上存在差异。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经阴道分娩出血量≥500ml、剖宫产≥1000ml,是严重并发症,依出血时间不同临床表现有别,原因多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等,处理原则为迅速止血、纠正休克等;恶露是产后经阴道排出含血液等的组织,依颜色等分为三种,正常形成因子宫蜕膜脱落,异常可能与子宫复旧不全等有关,正常无需特殊处理。高龄、多次流产史、合并内科疾病产妇,产后出血与恶露异常风险高,需密切观察并注意相应护理。
一、定义区别
1.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经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ml,剖宫产者≥1000ml,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产后出血多发生迅速,短时间内大量出血会严重威胁产妇生命健康。
2.恶露:是指产后经阴道排出的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等的组织。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无臭味,持续4到6周,总量为250到500ml。恶露的排出是产后子宫复旧的正常生理过程。
二、临床表现区别
1.产后出血:根据出血发生时间不同,临床表现有所差异。胎儿娩出后立即发生阴道流血,色鲜红,应考虑软产道裂伤;胎儿娩出数分钟后出现阴道流血,色暗红,应考虑胎盘因素;胎盘娩出后阴道流血较多,应考虑子宫收缩乏力或胎盘、胎膜残留;若阴道流血呈持续性,且血液不凝,应考虑凝血功能障碍。严重产后出血可导致产妇休克,出现面色苍白、头晕、心慌、乏力、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症状。
2.恶露:根据颜色、内容物及时间不同,恶露分为血性恶露、浆液恶露和白色恶露。血性恶露因含大量血液得名,色鲜红,量多,有时有小血块,显微镜下可见多量红细胞、坏死蜕膜及少量胎膜,持续3到4日。血性恶露逐渐转为浆液恶露,色淡红,因含有多量浆液而得名,显微镜下可见较多坏死蜕膜组织、宫腔渗出液、宫颈黏液及少量红细胞和白细胞,且有细菌,持续10日左右。浆液恶露进一步变为白色恶露,因含有大量白细胞且色泽较白而得名,质地黏稠,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白细胞、坏死蜕膜组织、表皮细胞及细菌等,约持续3周。
三、原因区别
1.产后出血:主要原因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及凝血功能障碍。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原因,如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产程过长、使用过多镇静剂、麻醉剂或子宫过度膨胀(如多胎妊娠、巨大胎儿、羊水过多)、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等都可导致。胎盘因素包括胎盘滞留、胎盘粘连或植入、胎盘部分残留。软产道裂伤多因分娩过程中胎儿娩出过快、助产手术不当等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可由产妇本身存在血液系统疾病或分娩引起的DIC等导致。
2.恶露:正常恶露的形成是因为产后子宫蜕膜特别是胎盘附着处蜕膜的脱落,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等组织经阴道排出。若恶露出现异常,如恶露增多、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延长并有臭味,可能与子宫复旧不全或宫腔内残留部分胎盘、胎膜或合并感染有关。
四、处理原则区别
1.产后出血:处理原则是针对出血原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防止感染。如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出血,可通过按摩子宫、应用宫缩剂(如缩宫素、麦角新碱等)等方法加强宫缩止血;胎盘因素导致的出血,应尽快取出胎盘;软产道裂伤需及时缝合;凝血功能障碍则需补充凝血因子等处理。同时要密切监测产妇生命体征,必要时输血治疗。
2.恶露:正常恶露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勤换卫生巾,产后尽早下床活动,以促进恶露排出及子宫复旧。若出现恶露异常,如怀疑有胎盘、胎膜残留或感染,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预防或控制感染,必要时行清宫术清除残留组织。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高龄产妇:高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风险相对较高,因其子宫肌纤维弹性较差,分娩时更易出现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应密切观察阴道流血情况,按医嘱使用宫缩剂等药物,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若出现阴道流血增多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对于恶露,高龄产妇身体恢复相对较慢,更要注意会阴部卫生,防止感染,促进恶露正常排出。
2.有多次流产史产妇:多次流产可能导致子宫内膜损伤,增加产后出血及恶露异常风险。产后要严格遵医嘱护理,加强营养,促进子宫恢复。若产后恶露持续时间长、有异味或阴道流血增多等,需警惕子宫复旧不良或残留等问题,及时就医。
3.合并内科疾病产妇:如合并血液系统疾病的产妇,凝血功能可能异常,发生产后出血风险高,产后需严密监测凝血指标及阴道流血情况,按医生要求规范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恶露,合并糖尿病等疾病的产妇,因抵抗力相对较低,要更加注意会阴部清洁,防止因恶露滋生细菌引发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