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什么病
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HBV持续感染引发的肝脏慢性炎症疾病,病因主要为HBV感染及免疫因素。症状涵盖全身、消化道、肝区不适及黄疸等。诊断依靠血液检查(血清学、病毒核酸、肝功能)、影像学检查及肝穿刺活检。治疗包括抗病毒、抗炎保肝、抗纤维化。预防以疫苗接种和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在诊疗和预防上各有注意事项。
一、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定义
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病毒在体内长期存在并不断复制,致使肝脏反复发生炎症、坏死等病理改变,若病情持续进展,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二、病因
1.病毒感染:感染HBV是本病的根本原因。HBV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播。例如,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将病毒传给新生儿,或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制品等。
2.免疫因素:人体免疫系统在识别和清除HBV的过程中,可能会对肝脏细胞造成损伤。若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不能有效清除病毒,反而会持续攻击被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导致炎症反复发生。
三、症状
1.全身症状:患者常感到乏力、易疲倦,这是由于肝脏受损,代谢功能下降,能量生成不足所致。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低热,多与肝脏炎症反应有关。
2.消化道症状:常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厌油腻等。肝脏是重要的消化器官,炎症会影响胆汁分泌及消化功能,进而引起上述症状。
3.肝区不适:右上腹或肝区可能出现隐痛、胀痛或钝痛,这是因为肝脏肿大,肝包膜受牵拉所致。
4.黄疸:病情较重时,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这是由于肝细胞受损,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
四、诊断
1.血液检查:
血清学检查:检测乙肝五项,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HBsAg阳性是HBV感染的标志;HBeAg阳性提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病毒核酸检测:检测血清HBVDNA定量,可了解病毒复制水平,对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肝功能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ALT和AST升高常提示肝细胞受损;胆红素升高与黄疸有关;白蛋白降低反映肝脏合成功能下降。
2.影像学检查:
肝脏超声: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判断有无肝脏炎症、纤维化及占位性病变。
CT或MRI:对于超声检查发现异常或怀疑有肝脏病变者,进一步行CT或MRI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变性质。
3.肝穿刺活检:这是诊断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评估炎症程度和纤维化分期,对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
1.抗病毒治疗:目的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延缓疾病进展。常用药物有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以及干扰素。
2.抗炎保肝治疗:可选用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类等药物,减轻肝脏炎症损伤,促进肝细胞修复。
3.抗纤维化治疗:对于已有肝纤维化的患者,可使用一些抗纤维化药物,如安络化纤丸等,延缓纤维化进展。
六、预防
1.疫苗接种: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首剂乙肝疫苗,按照0、1、6月的程序完成全程接种。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者等也应及时接种。
2.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制品;严格筛选献血员;保持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在出生后及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可有效阻断母婴传播。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HBV后易转为慢性。家长应确保儿童按时接种乙肝疫苗。若儿童确诊为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时需谨慎选择药物,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可能不同。
2.孕妇:HBsAg阳性孕妇在孕期应定期监测肝功能、HBVDNA定量等指标。对于HBVDNA载量较高的孕妇,可在妊娠中后期使用抗病毒药物,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产后应避免母乳喂养,防止病毒传播给婴儿。
3.老年人:老年人肝脏储备功能下降,患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因为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可能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定期评估肝脏功能和全身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有基础疾病者: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肝脏的影响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某些抗病毒药物可能对肾功能有影响,对于合并肾病的患者需谨慎使用并密切监测肾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