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引起干槽症的因素
干槽症是拔牙术后常见并发症,相关因素如下:创伤因素方面,复杂牙(如低位阻生智齿)拔除、拔牙时间超30分钟、拔牙时对牙槽骨和牙龈等组织创伤大,会增加干槽症发生风险;感染因素方面,口腔卫生差、术前局部存在炎症、术中污染,易引发干槽症;患者自身因素方面,40岁以上人群、吸烟者、患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干槽症发生率相对较高。此外,针对老年人、吸烟者、患有全身性疾病的特殊人群,分别给出了拔牙前后的注意事项,以降低干槽症发生几率。
一、创伤因素
1.拔牙难度:复杂牙拔除如阻生智齿,尤其是低位阻生智齿,手术操作需切开、翻瓣、去骨、分牙等,创伤大,术后干槽症发生率较高。有研究表明,阻生智齿拔除术后干槽症发生率可达5%10%,明显高于简单牙拔除。
2.拔牙时间:拔牙时间过长,手术操作对牙槽窝局部组织的损伤程度增加,会导致术后干槽症风险上升。当拔牙时间超过30分钟,干槽症发生率会有所提高。长时间操作会使牙槽窝内血液供应受影响,增加感染几率。
3.创伤程度:拔牙过程中,器械对牙槽骨、牙龈等组织过度挤压、撕裂,造成的创伤越大,越易引发干槽症。如使用牙挺时用力不当,导致牙槽骨骨折等,会破坏牙槽窝内的血凝块形成机制,为干槽症发生创造条件。
二、感染因素
1.口腔卫生状况:患者口腔卫生差,牙菌斑、牙结石大量堆积,口腔内细菌种类和数量增多。拔牙后,这些细菌易侵入牙槽窝引发感染,进而导致干槽症。口腔卫生不良人群拔牙术后干槽症发生率比口腔卫生良好者高23倍。
2.术前存在局部炎症:拔牙前患牙周围存在急慢性炎症,如牙周炎、冠周炎等,拔牙时炎症组织未彻底清除,术后炎症扩散,可引发干槽症。有研究指出,存在局部炎症时拔牙,干槽症发生率可从正常的2%4%升高至8%12%。
3.术中污染:拔牙手术过程中,未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器械、敷料等被污染,将细菌带入牙槽窝,会增加干槽症发生风险。如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携带的细菌在拔牙后于牙槽窝内繁殖,引发感染。
三、患者自身因素
1.年龄:年龄较大患者,身体各项机能下降,组织愈合能力减弱。牙槽窝内成纤维细胞和新生血管形成缓慢,血凝块机化过程延长,对细菌的抵抗力降低,干槽症发生率相对较高。有数据显示,40岁以上人群拔牙后干槽症发生率较年轻人高30%50%。
2.吸烟:吸烟是干槽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可使牙槽窝内血管收缩,减少局部血液供应,影响血凝块的形成与稳定。同时,吸烟会降低口腔局部免疫力,抑制白细胞趋化和吞噬功能,利于细菌滋生。吸烟者拔牙后干槽症发生率是非吸烟者的34倍。
3.全身健康状况:患有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身体抵抗力差,组织修复能力受限。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糖代谢紊乱,会影响牙槽窝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愈合,增加干槽症发生风险。有系统性疾病患者拔牙后干槽症发生率比健康人群高50%100%。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由于组织愈合能力弱,拔牙前应充分评估身体状况,必要时请内科医生会诊。拔牙后严格遵循医嘱,注意口腔卫生,可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摄入,促进伤口愈合。若出现伤口疼痛、异味等异常,及时就医。因老年人反应可能较迟钝,对症状感知不敏锐,故需格外关注。
2.吸烟者:拔牙前应尽量戒烟,至少在拔牙前后一周内避免吸烟。吸烟不仅影响伤口愈合,还会增加感染风险。若无法立即戒烟,应尽量减少吸烟量,同时注意加强口腔清洁,如增加漱口次数等,以降低干槽症发生几率。
3.患有全身性疾病者:如糖尿病患者需在拔牙前将血糖控制在合适水平,拔牙过程中和术后密切监测血糖。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需明确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由血液科医生和口腔科医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因全身性疾病会影响身体整体状况和组织修复能力,所以需更谨慎对待拔牙及术后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