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狭窄的原因
脑血管狭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血管壁病变,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由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致脂质沉积形成斑块使管腔狭窄,中老年人多见)、动脉炎(感染性或自身免疫性炎症致血管狭窄,年轻人患自身免疫病时风险高)、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如脑血管畸形,在儿童及青少年病因中占一定比例)以及血管淀粉样变、放射性血管损伤等;二是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像血液黏稠度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脱水等情况可致,老年人在脱水时更易出现)、凝血机制异常(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使机体高凝致血栓形成堵塞血管,有遗传病史人群需警惕);三是其他因素,如颅内肿瘤、动脉瘤等外部压迫致血管狭窄,还有病因不明的烟雾病(儿童及青壮年多见,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相关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伴颅底异常血管网)。
一、血管壁病变
1.动脉粥样硬化:这是脑血管狭窄最常见的原因。脂质在血管壁内沉积,逐渐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吸烟等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脂质更容易沉积;高血脂会增加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促进斑块形成;高血糖引发的代谢紊乱可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肥胖人群往往伴有代谢异常,吸烟会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这些因素都提高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段人群中,中老年人因血管老化及上述危险因素长期积累,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血管狭窄。
2.动脉炎:包括感染性动脉炎,如梅毒螺旋体、结核杆菌等病原体感染累及脑血管,炎症反应致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自身免疫性动脉炎,如巨细胞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血管,引发血管炎症改变,导致脑血管狭窄。年轻人若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此类脑血管狭窄的风险相对较高。
3.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脑血管畸形,血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可导致局部血管狭窄。这种情况在儿童及青少年脑血管狭窄病因中占有一定比例,部分患者可能在出生时就存在,也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显现症状。
4.其他血管壁病变:如血管淀粉样变,淀粉样物质在血管壁沉积,使血管壁增厚、弹性降低,管腔变窄,常见于老年人;放射性血管损伤,因头颈部接受放射治疗,射线对脑血管造成损伤,可在治疗后一段时间出现血管狭窄,多见于曾接受相关放疗的患者。
二、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
1.血液黏稠度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血液黏稠度显著升高,血流缓慢,易导致脑血管狭窄;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数量增多,可增加血液凝固性,促使血栓形成,进而导致脑血管狭窄。脱水状态下,血液浓缩,血浆容量减少,血液中各种成分浓度相对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也会增加脑血管狭窄风险。对于老年人,因机体调节功能下降,在脱水等情况下更易出现血液黏稠度改变,引发脑血管狭窄。
2.凝血机制异常: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或增多,如抗凝血酶Ⅲ缺乏,可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造成血管狭窄;获得性凝血机制异常,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在某些严重感染、创伤等情况下,全身微血管内广泛血栓形成,可累及脑血管,导致狭窄。对于有相关遗传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需警惕因遗传因素导致的凝血机制异常引发脑血管狭窄。
三、其他因素
1.外部压迫:颅内肿瘤、动脉瘤等占位性病变,可对周围脑血管产生压迫,导致血管狭窄。不同部位的肿瘤或动脉瘤,压迫相应脑血管,引起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例如,颅内肿瘤若生长在脑血管附近,随着肿瘤体积增大,压迫效应逐渐明显,可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
2.烟雾病:病因尚不明确,主要病理改变为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部进行性狭窄或闭塞,颅底出现异常血管网。可能与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儿童及青壮年相对多见,会导致脑血管狭窄,影响脑供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