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水肿是因肾脏功能障碍导致体内液体潴留而引起的水肿,其发病机制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增加、蛋白尿、水钠潴留和血管活性物质代谢异常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当肾脏受到损伤或疾病影响时,肾小球滤过率会下降,导致体内水分和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从而引起水肿。
2.肾小管重吸收增加:在正常情况下,肾小管会重吸收原尿中的水分和钠离子,但在肾性水肿时,肾小管对水分和钠离子的重吸收增加,导致体内水分潴留。
3.蛋白尿:肾脏疾病时,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蛋白质会从尿液中流失,导致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分从血管内转移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
4.水钠潴留:肾性水肿时,肾脏对水和钠的排泄减少,导致体内水钠潴留,进一步加重水肿。
5.血管活性物质代谢异常:肾脏是许多血管活性物质的合成和代谢器官,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等。当肾脏功能受损时,这些血管活性物质的代谢异常,导致血管收缩和水钠潴留,加重水肿。
总之,肾性水肿的发病机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治疗肾性水肿应针对其发病机制进行综合治疗,包括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纠正水钠潴留等。同时,还应注意休息、低盐饮食等。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肾脏发育尚未成熟,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差,因此在使用药物治疗肾性水肿时,应特别谨慎,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同时,儿童肾性水肿的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定期监测肾功能和尿量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