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发病原因、起病急缓、治疗方法和预后四个方面。
1.发病原因:
急性肾小球肾炎:常因β-溶血性链球菌“致肾炎菌株”感染所致,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猩红热、皮肤感染等链球菌感染后。
慢性肾小球肾炎:可由急性肾小球肾炎发展而来,也可能是由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迁延不愈发展所致。
2.起病急缓:
急性肾小球肾炎:起病急,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镜下血尿,少数患者可有肉眼血尿;重者可出现少尿、无尿、高血压脑病、急性左心衰竭等。
慢性肾小球肾炎:起病隐匿,病情迁延,可有数年或数十年的病程,多表现为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病情逐渐进展,最终可出现慢性肾衰竭。
3.治疗方法:
急性肾小球肾炎:主要采取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如休息、低盐饮食、利尿消肿、降压等,一般不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
慢性肾小球肾炎:目前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采取综合治疗,包括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的摄入、避免加重肾损害的因素等。
4.预后:
急性肾小球肾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可完全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转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或遗留尿异常。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情迁延,不可治愈,最终可进展为慢性肾衰竭,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或肾移植)。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等综合判断。如果出现蛋白尿、血尿、高血压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感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助于保护肾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