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预防
产后出血预防分为产前、产时、产后三个阶段及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产前加强围产期保健,筛查高危因素,对高危孕妇提前预防并转院分娩,同时积极治疗孕妇基础疾病。产时正确处理产程,第一产程密切观察进展,补充能量;第二产程指导产妇用力,保护会阴;第三产程胎儿前肩娩出后用宫缩剂、协助胎盘娩出并按摩子宫,且整个过程严格无菌操作。产后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阴道流血量等,通过按摩子宫及应用宫缩剂促进子宫收缩。特殊人群方面,高龄产妇产后出血风险高,孕期产检及分娩护理需更密切;有多次流产或剖宫产史产妇,产前要评估子宫情况,分娩可能需多学科协作,产后重点观察。
一、产前预防
1.加强围产期保健:通过系统的产前检查,全面评估孕妇身体状况,如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孕妇既往是否有产后出血史、子宫肌瘤史、剖宫产史等,对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进行筛查。对于高危孕妇,如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需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并转至有救治条件的医院分娩。研究表明,有效的产前保健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
2.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孕妇合并的贫血、血小板减少等基础疾病进行积极治疗,以改善孕妇身体状况。例如,纠正贫血可提高孕妇对失血的耐受性,降低产后出血导致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二、产时预防
1.正确处理产程:
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程进展,避免产程延长,使产妇保持良好体力,可通过适当补充能量,如口服易消化的食物等。同时,密切监测产妇生命体征及胎儿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异常。
第二产程指导产妇正确用力,避免胎儿娩出过快导致软产道损伤,助产者适时适度保护会阴,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行会阴侧切等操作。
第三产程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环节。胎儿娩出后,可采用积极的处理方法,如在胎儿前肩娩出后预防性应用宫缩剂,常见的宫缩剂有缩宫素等,可有效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风险。待胎盘自然剥离征象出现后,轻柔牵拉脐带协助胎盘娩出,同时按摩子宫,促使胎盘完整娩出,避免胎盘残留。
2.严格无菌操作:整个分娩过程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降低感染风险,因为感染可影响子宫收缩,增加产后出血几率。
三、产后预防
1.密切观察:产后2小时是产后出血的高发时段,需在产房严密观察产妇生命体征、阴道流血量、子宫收缩情况等。之后仍需持续观察,注意产妇有无头晕、乏力、心慌等不适症状,及时发现可能隐匿的出血情况。可通过按压宫底了解子宫收缩及宫腔积血情况。
2.促进子宫收缩:产后可通过按摩子宫,持续刺激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同时,根据情况可继续应用宫缩剂巩固子宫收缩效果。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高龄产妇:随着年龄增长,子宫肌纤维弹性降低,收缩能力减弱,发生产后出血风险增加。孕期应更严格产检,评估身体状况。分娩过程中,医生会更密切关注子宫收缩及出血情况,产后需更长时间观察及护理,以确保安全。
2.有多次流产史或剖宫产史的产妇:这类产妇子宫内膜及子宫肌层可能存在损伤,胎盘植入等风险增加,进而导致产后出血。产前需进行详细影像学检查评估子宫情况,分娩时可能需多学科团队协作,产后同样需重点观察,警惕异常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