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预防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的预防分为产前、产时、产后三个阶段及针对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产前加强孕期保健,对高危因素重点管理,纠正贫血等;做好分娩准备,提前住院待产、配血备血。产时正确处理产程,各产程采取相应措施,如合理使用宫缩剂、规范助产操作等,同时预防软产道损伤,及时缝合裂伤。产后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等情况,鼓励母乳喂养。特殊人群方面,合并内科疾病产妇用宫缩剂要注意对心血管影响;经产妇尤其是多次分娩者要加强子宫收缩监测、预防性用药;高龄产妇因身体机能下降,产时产后需密切观察、积极预防。
一、产前预防
1.加强孕期保健:定期产检,对存在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者,如多胎妊娠、巨大儿、羊水过多、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等进行重点管理。及时发现并纠正孕妇贫血,对有凝血功能障碍者积极治疗,以降低产后出血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孕期贫血孕妇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非贫血孕妇,因此纠正贫血可减少产后出血可能性。
2.做好分娩准备:对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提前住院待产,做好配血、备血及相关抢救准备。如前置胎盘孕妇,应提前评估分娩方式及可能出现的出血情况,做好充分准备。
二、产时预防
1.正确处理产程:
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程进展,避免产妇过度疲劳,适当补充能量,防止产程延长。对于宫缩乏力者,可在排除头盆不称后,合理使用缩宫素加强宫缩。
第二产程: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避免胎儿娩出过快导致软产道损伤。严格掌握会阴切开指征,避免会阴裂伤。助产操作应规范、轻柔,防止损伤。
第三产程:胎儿娩出后,可预防性应用宫缩剂,如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等,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等待胎盘自然剥离征象出现后,轻柔协助胎盘娩出,避免粗暴牵拉脐带导致胎盘残留或子宫内翻。胎盘娩出后,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如有残留及时处理。
2.预防软产道损伤:仔细检查软产道,若发现裂伤,应及时按解剖层次缝合。尤其是会阴、阴道、宫颈部位裂伤,要确保缝合严密,避免因裂伤出血。
三、产后预防
1.密切观察:产后需在产房观察2小时,监测产妇生命体征、子宫收缩情况、阴道流血量等。产后24小时内,产妇仍有发生出血的可能,病房护士应定时巡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如发现子宫收缩乏力,子宫轮廓不清、质软,应立即按摩子宫,促进宫缩。
2.鼓励母乳喂养:通过新生儿早吸吮,可刺激乳头,反射性引起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同时,母乳喂养对产妇和新生儿均有诸多益处。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对于合并内科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产妇,预防产后出血过程中,使用宫缩剂时需注意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如心脏病产妇使用宫缩剂时,可能增加心脏负荷,需密切观察心功能变化。因为这些产妇心脏储备能力较正常产妇差,用药后心脏负担加重可能诱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2.经产妇,尤其是多次分娩者,子宫肌纤维多次拉伸,可能存在不同程度损伤,导致子宫收缩乏力风险增加。此类产妇更应加强产后子宫收缩情况监测,预防性应用宫缩剂,做好产后出血预防。因为多次分娩使子宫肌纤维弹性降低,收缩力减弱,易出现产后出血。
3.高龄产妇,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凝血功能、子宫收缩能力等可能较年轻产妇差。孕期应加强产检,评估身体状况。产时、产后更要密切观察,积极预防产后出血。因其生理机能衰退,产后身体恢复相对较慢,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对身体影响更大,恢复难度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