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鼠疫诊疗需关注多方面。诊断明确要详细采集病史,了解症状、发病时间、活动轨迹及接触史等,完善血常规、细菌学、血清学等实验室检查及胸部影像检查;隔离防护方面,患者立即安置于负压隔离病房,医护严格穿戴防护装备并做好手卫生;病情评估要观察生命体征及精神状态等一般状况,评估心肺等器官功能;特殊人群中,儿童病情进展快,检查治疗需安抚并谨慎用药,老年人因基础病多需全面评估,孕妇诊疗要兼顾胎儿影响并做好沟通安抚。
一、诊断明确方面
1.详细采集病史:医生需全面询问患者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咳嗽、胸痛、咯血等表现,以及发病时间、病情进展情况。还要了解患者近期活动轨迹,是否去过肺鼠疫流行地区,有无接触过肺鼠疫患者或病死动物等。如患者来自鼠疫疫区且有相关接触史,结合症状,对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对于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由于表达能力可能受限,家属应尽量准确详细提供相关信息。
2.完善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大多升高,常达(2030)×10?/L以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细菌学检查可采集患者痰液、血液等标本进行涂片、培养,检测到鼠疫耶尔森菌可确诊。血清学检查,如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特异性抗体,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增长有诊断意义。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在进行检查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对胎儿造成影响。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炎症性浸润、实变,可伴有胸腔积液等表现,有助于判断肺部病变情况。
二、隔离防护方面
1.患者隔离:一旦怀疑或确诊肺鼠疫,患者需立即进行严格隔离,应安置在负压隔离病房,防止病原体传播给他人。对于意识不清或不配合的患者,如部分老年痴呆患者或儿童,医护人员要做好约束与安抚工作,确保隔离措施有效执行。
2.医护人员防护: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必须严格穿戴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手套、鞋套等,每次接触患者前后要进行严格的手卫生。这是为了最大程度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保障医疗工作安全进行。
三、病情评估方面
1.一般状况评估: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判断患者整体状态。对于体温过高的患者,可先采取物理降温等非药物措施,尤其是儿童,避免过早使用退热药物。关注患者精神状态、饮食、睡眠等情况,老年人和儿童可能在病情影响下精神状态改变更为明显,需重点观察。
2.器官功能评估:评估心肺功能,如通过血气分析了解患者氧合情况,判断有无呼吸衰竭;检查心脏功能指标,了解有无心肌损伤等。对于本身有慢性心肺疾病等病史的患者,更要密切关注原有疾病与肺鼠疫相互影响,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特殊人群注意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进展可能较快。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安抚儿童情绪,操作尽量轻柔,可采用鼓励、奖励等方式提高儿童配合度。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用药需严格权衡利弊。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肺鼠疫可能加重原有疾病病情。治疗前要全面评估老年人身体状况和各器官功能,选择合适治疗方案,用药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3.孕妇:孕妇感染肺鼠疫对自身和胎儿均有极大风险。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法和药物。对于必须使用的药物,要向孕妇及其家属充分告知风险,做好心理安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