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得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发病原因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如下:发病原因主要有神经病变,长期高血糖损害神经纤维,影响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致足部易受损、畸形及皮肤问题;血管病变,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致下肢血液供应及微循环障碍;感染,免疫力下降与高血糖环境使足部易感染且易扩散;足部压力异常,神经肌肉病变与不合适鞋子致局部压力不均形成溃疡;其他因素,如高龄、血糖控制不佳、既往病史等增加发病风险。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因机能衰退、合并慢病及感知困难需家人协助检查足部并选合适鞋子;儿童青少年虽发病率低但要重视足部护理及选合适鞋子;孕妇因激素变化、行动不便等要密切监测血糖、选舒适防滑鞋并避免久站久行;肥胖患者因足部承重与血糖控制问题需减重、选合适运动并注意足部卫生。
一、糖尿病足的发病原因
1.神经病变: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神经纤维,影响神经传导功能。感觉神经受损后,患者对足部的温度、疼痛、压力等感觉减退或丧失,导致足部易受损伤,如烫伤、擦伤、磨伤等,且因未及时察觉而延误处理。运动神经受累,会使足部肌肉萎缩,导致足内肌失衡,形成爪状趾、槌状趾等足部畸形,改变足部生物力学,增加局部压力,引发溃疡。自主神经病变则可引起足部皮肤出汗减少、干燥,皮肤皲裂后易继发感染,同时还会影响血管舒缩功能,导致局部组织缺血。有研究表明,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约5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
2.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主要累及下肢动脉,如股动脉、腘动脉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或闭塞,使下肢远端组织血液供应不足。微血管病变则影响微循环,导致组织营养障碍,降低组织修复能力。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会加速血管病变进程。下肢血管超声等检查常可发现血管内斑块形成、血流速度减慢等异常。血管病变使得足部一旦受伤,难以获得足够的营养和氧气进行修复,增加糖尿病足发生风险。
3.感染: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下降,高血糖环境又为细菌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条件,足部皮肤破损后极易引发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感染可从局部软组织扩散至深部组织,形成蜂窝织炎、骨髓炎等,加重组织损伤,促使糖尿病足溃疡恶化。一项针对糖尿病足患者的研究显示,约80%的患者溃疡处存在细菌感染。
4.足部压力异常:由于神经和肌肉病变,足部力学结构改变,局部压力分布不均,一些部位压力过度集中,如足底跖骨头处、足跟等。长期的压力增高会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损伤,形成溃疡。不合适的鞋子也是造成压力异常的重要因素,如鞋头过窄、鞋底过硬等,会进一步加重局部压力。
5.其他因素:高龄患者身体机能衰退,组织修复能力差,且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增加糖尿病足发病风险。血糖控制不佳,长期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较高,会加速神经、血管等病变进展。此外,既往有足部溃疡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糖尿病足的几率明显增加。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神经和血管病变往往更为严重,且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等,会影响糖尿病足的治疗和预后。老年人视力、听力减退,对足部损伤察觉困难,因此家人应定期帮助老年人检查足部。选择合适的鞋子尤为重要,要确保鞋子柔软、舒适、合脚,避免穿拖鞋、高跟鞋等。
2.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足发病率相对较低,但随着儿童肥胖率增加及2型糖尿病发病年龄提前,仍需关注。家长应加强对孩子足部的日常护理,教导孩子保持足部清洁、干燥。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合适的鞋子可能影响足部正常发育,更易导致局部损伤,因此要选择大小合适、材质柔软的鞋子。
3.孕妇:孕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血糖代谢,使原本血糖控制不佳的孕妇病情加重,增加糖尿病足风险。孕妇行动不便,足部易受压,且因体重增加,足部负担加重。孕期应密切监测血糖,合理控制饮食和运动。选择舒适、防滑的鞋子,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以减轻足部压力。
4.肥胖的糖尿病患者:肥胖会增加足部承重,加重局部压力,同时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相关,不利于血糖控制,间接增加糖尿病足风险。肥胖患者应积极减重,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避免对足部压力过大的运动,如长时间慢跑、跳绳等。可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对足部压力较小的运动。同时,要注意足部卫生,因肥胖患者足部多汗,更易滋生细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