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膜早破的护理措施
胎膜早破护理涵盖多方面:一般护理上,孕妇需绝对卧床休息,常取左侧卧位,依孕周适当调整活动,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告知相关知识缓解其焦虑,协助生活护理,保持外阴清洁;病情观察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关注羊水颜色、性状、气味及流出量,观察宫缩及胎心情况;预防感染需严格无菌操作,对特定孕周孕妇预防性用抗生素,监测感染指标;特殊人群护理针对高龄、有多次流产史及合并基础疾病孕妇,给予相应心理支持、重点观察特定情况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一、一般护理
1.休息与活动:胎膜早破后,孕妇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羊水流出,防止脐带脱垂。通常采取左侧卧位,这样可改善子宫胎盘血液循环,增加胎儿的氧供。对于孕周较小、胎儿发育尚未成熟的孕妇,更需严格卧床。例如,孕28周左右胎膜早破的孕妇,应尽量减少活动,除必要的翻身外,避免坐起或站立。若孕周已近足月,孕妇在卧床休息时可适当在床上变换体位,但动作需轻柔缓慢。
2.心理护理:胎膜早破常使孕妇及家属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担心胎儿安危。护理人员应主动与孕妇及家属沟通,耐心解释胎膜早破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增强其信心。如告知孕妇胎膜早破后若处理得当,大多数胎儿可健康出生,缓解其紧张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3.生活护理:协助孕妇做好日常生活护理,如洗漱、进食等。保持孕妇外阴清洁,每日用温水或碘伏溶液清洗外阴2次,勤换内裤及消毒会阴垫,防止上行性感染。
二、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密切监测孕妇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尤其是体温变化。因为胎膜早破后,感染风险增加,体温升高可能是感染的早期表现。每4小时测量1次体温,若体温超过37.5℃,需警惕感染,及时报告医生并进一步检查。
2.羊水情况:观察羊水的颜色、性状、气味及流出量。正常羊水为无色透明液体,若羊水呈黄绿色,提示可能存在胎儿窘迫;若羊水有臭味,多表明有宫腔感染。记录羊水流出量,若羊水流出量突然增多或减少,都需引起重视。例如,羊水流出量突然增多,可能提示胎膜破口增大;羊水流出量减少,可能是破口部分堵塞,但也可能是羊水量过少,需进一步超声检查评估。
3.宫缩及胎心情况:定时观察孕妇有无宫缩,通过触诊子宫或使用宫缩监测仪来判断宫缩的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同时,持续电子胎心监护,密切关注胎心率的变化。正常胎心率为110160次/分钟,若胎心率异常,如高于160次/分钟或低于110次/分钟,或出现胎心减速等,提示胎儿可能存在缺氧,需立即处理。
三、预防感染
1.严格无菌操作: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如阴道检查、导尿等,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防止医源性感染。例如,在为胎膜早破孕妇进行阴道检查时,医护人员应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避免将细菌带入阴道及宫腔。
2.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于孕周小于34周的胎膜早破孕妇,若无明显感染迹象,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延长孕周,减少母婴感染风险。常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具体用药需根据孕妇的过敏史及病情由医生决定。
3.监测感染指标:定期检测孕妇的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感染指标,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特殊人群护理
1.高龄孕妇:高龄孕妇本身发生胎膜早破的风险相对较高,且胎膜早破后可能出现更多并发症。除上述常规护理措施外,更要密切关注其心理状态。高龄孕妇往往对胎儿健康更为担忧,心理负担较重,护理人员需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心理支持。同时,由于高龄孕妇身体机能有所下降,在卧床休息期间,要注意预防压疮等并发症,定时协助其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有多次流产史孕妇:此类孕妇发生胎膜早破后可能会更加焦虑、自责,担心再次失去胎儿。护理人员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安慰,强调目前积极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性。在病情观察方面,要更加警惕宫缩情况,因为有多次流产史的孕妇子宫敏感性可能较高,更容易出现宫缩,需及时采取措施抑制宫缩,预防早产。
3.合并基础疾病孕妇:如孕妇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胎膜早破后会增加母婴的风险。对于合并糖尿病的孕妇,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调整饮食及胰岛素用量,维持血糖稳定,因为高血糖环境易导致感染。合并高血压的孕妇,要严格控制血压,避免因血压波动影响胎儿胎盘循环,同时密切观察孕妇有无头痛、眼花等子痫前期症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