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应该如何预防
产后出血的预防包括产前、产时和产后三个阶段及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产前要加强孕期保健,处理高危因素,合理营养纠正贫血并预防感染;产时需正确处理产程,仔细检查软产道并准确测量出血量,如第一产程防产程延长、第二产程避免软产道裂伤、第三产程正确处理胎盘娩出及用宫缩剂;产后要加强监护,指导正确哺乳,保证休息与营养;特殊人群如高龄、有产后出血史、合并内科疾病的产妇,孕期应更严格产检、制定个性化方案,产时做好准备,产后密切监护。
一、产前预防
1.加强孕期保健:对孕妇进行全面系统的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例如,对于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积极控制血压,可降低因血管病变导致子宫胎盘灌注不足,进而减少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的风险。对合并血液系统疾病的孕妇,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提前制定治疗方案,必要时孕期给予相应治疗,提升血小板水平,降低产后出血风险。对于多次流产史、剖宫产史的经产妇,因子宫肌层损伤及内膜修复不良,产后出血风险增加,孕期应加强监护,做好应急预案。
2.合理营养,纠正贫血:孕期指导孕妇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铁、蛋白质等造血原料的食物,如瘦肉、蛋类、豆类等。对于贫血孕妇,根据贫血类型及程度,遵医嘱补充铁剂、维生素B12等纠正贫血,使孕妇血红蛋白维持在正常水平,增强机体对失血的耐受性。
3.预防感染:孕期注意个人卫生,防止生殖道感染,尤其是患有阴道炎、宫颈炎等下生殖道炎症的孕妇,应及时治疗,避免炎症上行感染至宫腔,引发产后感染,进而影响子宫收缩导致产后出血。
二、产时预防
1.正确处理产程:
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程进展,防止产程延长,对宫缩乏力者,在排除头盆不称等禁忌证后,可适时使用缩宫素加强宫缩,促进产程进展。同时,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缓解其紧张情绪,因为精神过度紧张会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影响子宫收缩,增加产后出血风险。
第二产程: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避免胎儿娩出过快导致软产道裂伤。助产士严格掌握会阴切开指征及时机,适时进行会阴切开,避免会阴严重裂伤。对于巨大儿、胎位异常等难产情况,应做好充分的助产准备,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软产道损伤。
第三产程:胎儿娩出后,正确处理胎盘娩出,避免过早粗暴牵拉脐带或挤压子宫,等待胎盘自然剥离征象出现后,轻轻牵拉脐带协助胎盘娩出。同时,预防性应用宫缩剂,如缩宫素、麦角新碱等,可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研究表明,预防性使用宫缩剂可使产后出血风险降低约60%。
2.仔细检查软产道:胎盘娩出后,仔细检查会阴、阴道、宫颈等软产道有无裂伤,若发现裂伤应及时准确缝合,缝合时要注意恢复解剖结构,避免留有死腔,防止出血及血肿形成。
3.准确测量出血量:目前常用的测量方法有容积法、称重法、面积法等。通过准确测量出血量,能够及时发现产后出血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因低估出血量而延误治疗。
三、产后预防
1.加强产后监护:产后2小时是产后出血的高发时段,应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子宫收缩情况及阴道流血量。对于剖宫产术后产妇,除观察上述指标外,还需注意腹部切口有无渗血、引流液的量及性质等。若发现子宫收缩乏力,可通过按摩子宫、应用宫缩剂等方法促进子宫收缩。按摩子宫时,应均匀有节律地按摩子宫底,刺激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2.指导产妇正确哺乳:早接触、早吸吮可刺激乳头,反射性引起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同时,指导产妇掌握正确的哺乳姿势和方法,避免因哺乳不当导致乳头皲裂、乳腺炎等,影响子宫收缩。
3.休息与营养:产后产妇身体虚弱,应保证充足的休息,促进身体恢复。饮食上给予富含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如鸡汤、鱼汤、蛋类等,补充体力及因失血造成的营养缺失,促进身体康复,降低产后出血引发的并发症风险。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高龄产妇:因年龄较大,子宫肌纤维弹性降低,收缩力减弱,产后出血风险增加。孕期应更加严格地进行产前检查,评估身体状况。产时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抢救准备。产后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促进子宫恢复。
2.有产后出血史的产妇:再次妊娠时,产后出血的风险显著升高。孕期应与医生充分沟通,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产时应在有条件的医院分娩,配备充足的血源及抢救设备。产后需更加密切地监护,适当延长住院观察时间,确保安全。
3.合并内科疾病的产妇:如合并心脏病、糖尿病等,因身体各脏器功能受影响,产后出血的风险也会增加。孕期积极治疗内科疾病,控制病情稳定。产时及产后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在内科医生的协助下进行治疗,预防产后出血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