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病伴随贫血怎么办
小儿肾病伴随贫血的原因、诊断、治疗及特殊人群提示如下:原因方面,肾脏功能受损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营养缺乏致造血原料不足,慢性炎症状态抑制骨髓造血及干扰铁代谢,红细胞破坏增加。诊断依靠血液检查(血常规、血清铁等相关指标、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检测等)和尿液检查评估肾病病情。治疗措施有治疗基础肾病,补充造血原料(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等),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严重贫血危及生命时考虑输血。特殊人群方面,小儿用药需谨慎,优先非药物干预,保证充足睡眠与适当活动,预防感染,依据病史合理选药并定期复查。
一、小儿肾病伴随贫血的原因
1.肾脏功能受损:小儿肾病时,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由肾脏合成,它能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向红细胞系定向分化、增殖,生成并释放红细胞。肾脏病变使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不足,影响红细胞生成,进而导致贫血。
2.营养缺乏:小儿肾病患者常因蛋白尿导致蛋白质丢失,同时可能存在食欲减退,使得铁、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叶酸和维生素B12参与DNA合成,缺乏这些营养物质会影响红细胞的正常生成,引发贫血。
3.慢性炎症状态:肾病时,机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等水平升高。这些炎症因子会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干扰铁的代谢,使铁利用障碍,导致贫血。
4.红细胞破坏增加:小儿肾病患者体内可能存在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破坏红细胞,缩短红细胞寿命,造成红细胞破坏增加,超过骨髓代偿能力,引起贫血。
二、诊断方法
1.血液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指标。小儿肾病伴贫血时,血红蛋白常低于正常范围,不同类型贫血其MCV、MCH、MCHC等指标会有相应变化,如缺铁性贫血时MCV、MCH、MCHC降低;巨幼细胞贫血时MCV增大。
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用于评估铁代谢情况。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和铁蛋白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铁蛋白是体内储存铁的指标,能反映体内铁储备情况。
叶酸和维生素B12测定:若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会导致巨幼细胞贫血。通过检测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可明确是否存在这两种物质缺乏。
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检测:小儿肾病时,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常低于正常,检测其水平有助于明确贫血是否因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不足引起。
2.尿液检查:复查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评估肾病病情,因为肾病的严重程度与贫血可能相关,持续大量蛋白尿会加重营养丢失和肾脏损伤,进而影响贫血状况。
三、治疗措施
1.治疗基础肾病:积极治疗小儿肾病,控制肾脏炎症,减少蛋白尿,阻止肾脏进一步损伤。常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轻肾脏病理损害,改善肾脏功能,有利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正常生成,从而缓解贫血。
2.补充造血原料
铁剂:若存在缺铁,可补充铁剂,提高铁的摄入,促进血红蛋白合成。食物中也可增加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
叶酸和维生素B12:对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者,相应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纠正巨幼细胞贫血。可通过食物补充,如绿叶蔬菜含叶酸丰富,肉类、蛋类含维生素B12较多。
3.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对于因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不足导致的贫血,可皮下或静脉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治疗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血常规,根据血红蛋白水平调整剂量。
4.输血治疗:严重贫血且伴有心功能不全、休克等症状危及生命时,可考虑输血治疗,快速改善贫血症状,但输血有感染、过敏等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年龄因素:小儿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成熟,用药时需特别谨慎。低龄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较差,应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造血原料,避免过早使用药物。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时,要密切监测,因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对血红蛋白水平需求有变化,防止血红蛋白上升过快影响小儿健康。
2.生活方式:保证小儿充足睡眠,利于身体恢复和造血功能正常进行。适当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因贫血导致头晕、乏力而摔倒受伤。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因为感染会加重肾病和贫血。
3.病史因素:了解小儿肾病的病史,如发病时间、治疗过程、用药情况等。若之前使用某些药物出现过不良反应,在后续治疗贫血选择药物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再次使用可能过敏或有不良反应的药物。定期带小儿复查,包括血常规、肾功能等指标,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