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包括哪些病
心脑血管病分为心脏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包含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等,各有其症状特点;脑血管疾病有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管畸形等,也有不同临床表现。特殊人群需注意:老年人应关注基础指标、谨慎用药;儿童若有相关异常表现要及时就医,注意日常护理;绝经后女性及孕期女性要关注心血管健康并谨慎用药;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应改变习惯;有基础疾病人群需积极控制病情,避免诱发因素。
一、心脑血管病的类型
1.心脏疾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常见症状为胸痛,多为发作性胸痛,可放射至心前区、肩部等,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如稳定性心绞痛,常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下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而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更频繁、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效果不佳,严重时可进展为心肌梗死。
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主要特征为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出现进行性心力衰竭症状,如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肥厚型心肌病,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为特点,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限制型心肌病,以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纤维化,导致心室舒张功能受限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乏力、呼吸困难、水肿等。
心律失常:心脏冲动的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如早搏,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可自觉心悸,类似心脏“停跳”感;房颤,心房无序的颤动,患者会有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长期房颤还会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导致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先天性心脏病: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心血管畸形。简单的如房间隔缺损,小型缺损可无症状,大型缺损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等;复杂的如法洛四联症,包括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患儿自幼出现青紫,活动耐力差,易蹲踞。
2.脑血管疾病
脑卒中:又称中风,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如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常见症状有突发的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单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等;出血性脑卒中,如脑出血,指的是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症状突发且严重,常见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多在1小时内恢复,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表现为短暂的单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言语不利、黑矇等,它是脑卒中的高危预警信号。
脑血管畸形:脑血管发育障碍引起的脑局部血管数量和结构异常,常见类型有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患者可出现头痛、癫痫发作、出血等症状,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畸形临床表现有差异,例如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风险相对较高,可导致脑出血相关症状。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内膜增厚,心脑血管病发病风险增加。老年人应定期体检,关注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日常活动要避免突然剧烈运动或体位快速改变,防止血压波动引发心脑血管意外。用药方面需谨慎,因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可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得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2.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在儿童群体中相对常见。家长要注意孩子生长发育情况,如发现孩子有喂养困难、呼吸急促、反复呼吸道感染、口唇青紫等表现,应及时就医检查。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使用对心脏和血管有潜在不良影响的药物。对于已确诊心脑血管病的儿童,日常护理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3.女性:女性在绝经期前,由于雌激素对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心脑血管病发病率相对男性较低。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发病风险逐渐与男性接近甚至超过男性。因此,绝经后女性更应关注心血管健康,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孕期女性要注意监测血压、血糖,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这些疾病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同时孕期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和自身心脑血管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4.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吸烟、酗酒人群,烟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及酒精都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心脑血管病发病风险,应尽早戒烟限酒。久坐不动、缺乏运动人群,易导致肥胖、血脂异常等,增加发病几率,应养成定期运动习惯,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高盐、高脂、高糖饮食人群,易引起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要调整饮食习惯,减少此类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摄入。
5.有基础疾病人群: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积极控制病情,严格按医嘱规律服药,定期监测指标。例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会增加心脏负担,损伤血管,增加心脑血管病发病风险;高血脂患者血脂异常,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良,会引起血管和神经病变。此外,有心脏病史人群要注意避免感染等诱发因素,感染可能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