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泌乳素血症
高泌乳素血症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主要原因是血清泌乳素水平持续升高,其临床表现有月经紊乱、泌乳、雌激素水平下降等,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疗等。
一、定义
高泌乳素血症是指血清泌乳素水平持续高于正常参考范围(非妊娠期女性0.10~0.95nmol/L,妊娠期女性5.18~18.20nmol/L)。
二、病因
1.生理性因素
睡眠:深睡眠时PRL分泌增加。
应激:剧烈运动、低血糖、性交等可导致PRL分泌增加。
乳头刺激:乳头吸吮、按摩等可导致PRL分泌增加。
2.病理性因素
下丘脑病变:下丘脑肿瘤、炎症等可导致PRL分泌抑制因子减少,从而引起PRL分泌增加。
垂体腺瘤:约40%的垂体腺瘤患者可出现PRL分泌增多,主要为催乳素瘤。
其他: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等也可导致PRL水平升高。
3.药物因素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氯丙嗪、奋乃静等,可抑制多巴胺对PRL的抑制作用,导致PRL分泌增加。
雌激素: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药物或保健品,可导致PRL水平升高。
其他:抗抑郁药、降压药等也可能影响PRL水平。
三、临床表现
1.月经紊乱
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减少、闭经等。
黄体功能不足,导致不孕或习惯性流产。
2.泌乳
非哺乳期乳房自行或挤压后有乳汁分泌。
与PRL水平高低无关,可能与PRL对乳腺的刺激作用有关。
3.其他
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质疏松。
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眼花、视觉障碍等症状。
四、诊断
1.血清PRL测定
是诊断高泌乳素血症的重要方法。
应在上午9~11时,空腹、安静状态下采血,避免剧烈运动、乳头刺激等因素影响结果。
2.其他检查
垂体磁共振成像(MRI):可发现垂体微腺瘤或其他病变。
甲状腺功能检查: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
药物影响因素排查:停用可能影响PRL水平的药物1~2周后复查。
五、治疗
1.药物治疗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溴隐亭、卡麦角林等,是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的首选药物。
其他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抑郁药等,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2.手术治疗
适用于垂体腺瘤较大、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
3.放疗
适用于垂体微腺瘤患者。
六、注意事项
1.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血清PRL水平,根据治疗效果调整药物剂量。
2.药物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如症状严重应及时告知医生。
3.治疗期间应避免服用可能影响PRL水平的药物,如抗抑郁药、降压药等。
4.怀孕可能导致高泌乳素血症病情加重,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5.垂体腺瘤患者治疗后应定期复查,监测肿瘤是否复发。
总之,高泌乳素血症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应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