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褥疮
褥疮是由于长期受压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出现溃烂坏死的疾病,好发于骶尾部、髋部、足跟部等骨隆突处,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期,即淤血红润期、炎性浸润期和溃疡期,治疗方法包括解除压迫、处理创面、营养支持、预防感染和物理治疗等,预防措施包括定时翻身、保护皮肤、加强营养和健康教育等。
一、定义
褥疮又称压疮、压力性溃疡,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
二、易发人群
1.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如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等,可能导致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无法自主翻身或变换体位。
2.长期卧床或久坐的患者,如骨折、瘫痪、年老体弱等,由于身体长期处于同一位置,容易导致受压部位血液循环不畅。
3.身体瘦弱、营养不良的患者,皮肤弹性较差,更容易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
4.水肿患者,由于组织肿胀,皮肤紧绷,血液循环更容易受到阻碍。
5.使用镇静剂、安眠药等药物的患者,可能会导致意识不清,无法自主翻身。
6.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使皮肤的感觉和营养功能下降,增加了发生褥疮的风险。
三、易发部位
褥疮好发于受压且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隆突处,如骶尾部、髋部、足跟部、内外踝、枕骨隆突处等。
四、临床表现
褥疮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期:
1.淤血红润期:为褥疮的初期,受压部位出现红、肿、热、麻木或触痛,但皮肤表面无破损,为可逆性改变。
2.炎性浸润期:红肿部位如果继续受压,血液循环得不到改善,静脉回流受阻,局部静脉淤血,表现为紫红色,皮下产生硬结,表皮出现水疱,此时极易破溃,显露出潮湿红润的创面。
3.溃疡期:水疱继续扩大,表皮脱落,露出创面,有黄色渗出液,感染后创面有脓性分泌物覆盖,致使浅层组织坏死,溃疡形成,疼痛加剧。
五、治疗方法
1.解除压迫:避免继续受压是治疗褥疮的关键。定时协助患者翻身,使用气垫床、减压垫等,可有效减轻压力。
2.处理创面:对于I期和II期褥疮,可采用保守治疗,包括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避免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对于III期和IV期褥疮,需要进行清创处理,去除坏死组织,采用湿性愈合的方法,促进创面愈合。
3.营养支持:患者应摄入足够的营养,以促进创面愈合。可通过饮食调整、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等方式提供营养支持。
4.预防感染:保持创面清洁,避免感染是预防褥疮加重的重要措施。可使用抗生素、消毒剂等进行处理。
5.物理治疗:如紫外线、超短波、红外线等物理治疗方法,可促进创面愈合。
六、预防措施
1.定时翻身:每2~3小时翻身一次,最长不超过4小时,建立翻身记录卡。
2.保护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的刺激。对大小便失禁、出汗及分泌物多的患者,应及时清洗皮肤,更换衣服和床单。
3.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
4.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预防褥疮的重要性和方法,指导其进行正确的翻身和皮肤护理。
七、注意事项
1.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定期进行翻身、拍背、按摩等护理,以预防褥疮的发生。
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长时间受潮、受热。
3.对于已经发生褥疮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4.在使用医疗器械时,如轮椅、气垫床等,应注意调整高度和角度,避免对皮肤造成压迫。
5.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应加强护理,避免自行翻身导致皮肤受损。
6.给患者选择合适的卧位,如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等,以减轻皮肤压力。
7.对高危人群,如截瘫患者、昏迷患者、长期卧床患者等,应重点护理,加强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