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损伤临床表现
坐骨神经损伤主要有运动、感觉、反射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方面表现。运动障碍上,膝关节及以下肌群受累,无法正常完成踝关节及足趾屈伸动作,呈跨越步态;部分损伤时膝关节屈曲力量减弱,不同年龄段影响有差异。感觉障碍体现在小腿后外侧、足背外侧及足底皮肤感觉异常,形式多样,特殊人群受影响更复杂。反射异常以踝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严重时膝反射等也可能异常,对判断损伤有重要意义,不同病史患者表现有提示作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营养改变、温度调节异常,特殊人群易引发相关并发症。
一、运动障碍
1.膝关节及以下肌群:坐骨神经损伤后,其所支配的膝关节及以下肌群会出现明显的运动障碍。胫神经分支支配的小腿后侧屈肌群,如小腿三头肌等,以及腓总神经分支支配的小腿前外侧伸肌群,如胫前肌、趾长伸肌等,均会受到影响。患者可能无法完成正常的踝关节背屈、跖屈,以及足趾的屈伸动作,行走时表现为足下垂,呈跨越步态,即行走时为了使下垂的足尖离地,需要抬高患侧下肢,形似跨越门槛。
2.膝关节以上部分:坐骨神经部分损伤时,膝关节屈曲功能可能会部分受限,因为股二头肌等膝关节屈肌由坐骨神经支配。但由于还有其他辅助屈膝的肌肉,所以一般不会完全丧失膝关节屈曲能力。不过,相比正常情况,膝关节屈曲的力量会明显减弱。
3.不同年龄段表现差异:儿童坐骨神经损伤后,因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运动功能障碍对其肢体发育和行走功能的影响更为深远。若未能及时干预,可能导致肢体发育不对称,如患侧肢体较健侧短小、肌肉萎缩更明显等。老年人因本身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能力较弱,运动障碍可能导致其更容易跌倒,引发骨折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二、感觉障碍
1.典型区域:损伤平面以下,小腿后外侧、足背外侧以及足底的皮肤感觉会出现异常。患者可能会感到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甚至消失。这是因为坐骨神经的感觉分支负责这些区域的感觉传导,损伤后感觉信号无法正常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
2.感觉异常形式:除了麻木和刺痛外,还可能出现感觉过敏,即轻微的刺激就会引起强烈的不适感。部分患者可能会有蚁走感,仿佛有蚂蚁在皮肤上爬行。感觉障碍的程度和范围与损伤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相关,损伤越靠近近端,感觉异常的范围可能越广泛。
3.特殊人群影响:对于糖尿病患者,本身就可能存在周围神经病变,若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感觉障碍可能会更加复杂和严重,且由于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能力差,足部感觉减退可能导致患者对足部受伤情况察觉不及时,增加足部溃疡、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孕妇因身体重心改变,可能更容易损伤坐骨神经,且孕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神经的修复和感觉功能的恢复,感觉障碍可能会给孕妇带来更大的不适,影响其孕期的生活质量。
三、反射异常
1.踝反射改变:踝反射是由坐骨神经的分支胫神经参与完成的深反射。坐骨神经损伤时,踝反射通常会减弱或消失。检查时,患者仰卧位,下肢外展、外旋,医生用左手托住患者足掌,使踝关节稍背屈,右手持叩诊锤轻叩跟腱,正常情况下会引起踝关节跖屈动作。若坐骨神经损伤,此反射则可能无法引出或明显减弱。
2.膝反射及其他反射:一般情况下,单纯坐骨神经损伤时,膝反射多不受影响,因为膝反射主要由股神经支配。但当坐骨神经损伤严重,累及到神经根或周围神经广泛受损时,可能会出现其他相关反射的异常,如膝反射也可能出现减弱等情况。这需要医生进行全面细致的神经系统检查来综合判断。
3.反射异常的意义:反射异常是坐骨神经损伤的重要体征之一,通过对反射的检查,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神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对于怀疑有坐骨神经损伤的患者,准确评估反射情况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4.不同病史患者: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的患者,若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相关的反射异常,需考虑突出的椎间盘对坐骨神经的压迫程度是否加重,或是否存在新的病变。而对于有脊柱外伤史的患者,反射异常可能提示神经损伤与外伤的关联性,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评估预后。
四、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1.皮肤营养改变:坐骨神经损伤后,其所支配区域的皮肤会出现营养性改变。皮肤可能变得干燥、粗糙,失去正常的光泽,容易脱屑。这是因为神经损伤影响了皮肤的血管舒缩功能和汗腺分泌功能,导致皮肤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受到影响。
2.温度调节异常:患者受伤肢体的皮肤温度可能会发生改变,通常表现为皮温降低。这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受损,血管收缩和舒张调节失常,使得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减少,热量供应不足。严重时,足部可能会出现发凉、发紫等表现。
3.对特殊人群影响: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坐骨神经损伤导致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会增加压疮发生的风险。因为皮肤营养改变和温度调节异常,使得皮肤对压力和摩擦力的耐受性降低,局部血液循环差,容易在受压部位出现皮肤破损、溃疡。而对于肥胖患者,由于肢体承重较大,加上坐骨神经损伤后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受限,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能导致下肢血液循环负担进一步加重,增加下肢水肿、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