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崩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尿崩症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中枢性尿崩症病因包括下丘脑垂体区域病变,如颅咽管瘤等颅内肿瘤、脑部炎症、头部外伤及先天性发育异常等,还与家族遗传因素有关,如AVPNPII基因突变。肾性尿崩症病因有遗传性因素,如AVPR2、AQP2基因突变,以及获得性因素,如慢性肾盂肾炎、长期用锂盐及电解质紊乱等。小儿尿崩症诊断后家长需关注孩子相关情况,有相关病史的小儿若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时要遵医嘱用药,日常注意补充水分电解质、避免劳累。
一、中枢性尿崩症
1.下丘脑垂体区域病变:多种疾病可累及下丘脑垂体区域,导致抗利尿激素(AVP)合成、运输或释放障碍。如颅咽管瘤,是小儿常见的颅内肿瘤,可压迫下丘脑和垂体柄,影响AVP的正常分泌,有研究统计其导致中枢性尿崩症的比例在小儿颅咽管瘤患者中可达30%50%。此外,生殖细胞瘤、胶质瘤等颅内肿瘤也可引起类似情况。脑部的炎症,如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等,炎症可侵犯下丘脑垂体组织,破坏AVP的分泌调节机制,约10%20%的中枢性尿崩症由脑部炎症引发。头部外伤,尤其是累及下丘脑垂体区域的损伤,可导致AVP分泌减少,严重头部外伤后中枢性尿崩症的发生率约为1%5%。先天性发育异常,如特发性中枢性尿崩症,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部分患者存在相关基因突变,影响AVP的合成或释放。
2.家族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缺陷可导致家族性中枢性尿崩症,如AVP神经垂体素运载蛋白II基因(AVPNPII)突变,使AVP合成或加工过程异常,这种遗传性尿崩症通常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二、肾性尿崩症
1.遗传性因素:X连锁隐性遗传的肾性尿崩症较为常见,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AVP受体2(AVPR2)基因突变所致,男性发病,女性多为携带者。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的肾性尿崩症则由水通道蛋白2(AQP2)基因突变引起,导致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功能障碍。
2.获得性因素:多种疾病可损害肾小管功能,导致肾性尿崩症。如慢性肾盂肾炎,长期炎症刺激可损伤肾小管,影响其对AVP的反应性。药物因素,如长期使用锂盐,约20%40%使用锂盐治疗的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肾性尿崩症,机制可能是锂盐干扰了肾小管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影响AVP的作用。此外,低钾血症、高钙血症等电解质紊乱,也可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功能受损,引发肾性尿崩症。
温馨提示:小儿尿崩症诊断明确后,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饮水量、尿量及体重变化。对于有头部外伤史、颅内感染史或家族中有类似疾病的小儿,应提高警惕,若出现多饮、多尿症状,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得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日常饮食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水盐平衡。避免孩子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有助于病情的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