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听力障碍常见病因包括遗传、孕期、分娩及产后因素。遗传上,基因突变如GJB2、SLC26A4基因,染色体异常如21三体综合征可致听力障碍;孕期感染风疹、巨细胞等病毒、使用耳毒性药物、母亲患糖尿病或接触有害物等会影响胎儿听力;分娩时早产、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增加听力障碍风险;产后感染脑膜炎、中耳炎,耳部外伤及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也可能造成听力损害,家长与医护人员都应加强防范。
一、遗传因素
1.基因突变:许多基因的突变可导致新生儿听力障碍,如GJB2基因,该基因编码连接蛋白26,在听觉传导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在先天性非综合征型听力障碍患者中,GJB2基因突变是常见原因之一,约占此类患者的20%30%。此外,SLC26A4基因的突变与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相关,可引起波动性或进行性听力下降。
2.染色体异常: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异常也可能引发听力障碍。例如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约50%以上的患者伴有听力问题,可为传导性、感音神经性或混合性听力障碍。这主要是由于染色体异常影响了耳部结构的正常发育和听觉功能的正常维持。
二、孕期因素
1.感染:孕期母亲感染某些病原体可对胎儿听力造成损害。风疹病毒感染多发生在妊娠早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其中约50%80%的患儿会出现听力障碍。巨细胞病毒感染在孕期较为常见,是导致先天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约10%15%的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婴儿会出现听力问题。此外,弓形虫、梅毒螺旋体等感染也可能影响胎儿听力。
2.用药:母亲孕期使用某些耳毒性药物可致胎儿听力障碍。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透过胎盘屏障,损伤胎儿内耳毛细胞,导致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抗肿瘤药物如顺铂,也具有耳毒性,孕期使用可能增加胎儿听力障碍风险。
3.其他:孕期母亲患有糖尿病,可能影响胎儿内耳的正常发育,增加听力障碍风险。母亲孕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如铅、汞等重金属,或遭受严重的精神压力、营养不良等,也可能对胎儿听觉系统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三、分娩因素
1.早产: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尤其是内耳发育可能不完善,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研究显示,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听力障碍的风险越大。极早早产儿(胎龄小于28周)听力障碍发生率可达10%30%。
2.新生儿窒息:分娩过程中若发生新生儿窒息,可因缺氧导致内耳毛细胞损伤,引起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缺氧时间越长、程度越严重,听力受损的可能性越大。复苏后出现重度窒息的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可高达30%50%。
3.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过高,尤其是未结合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沉积在内耳基底膜,损伤听觉神经细胞,导致听力障碍。当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超过一定阈值(因个体差异而异),发生胆红素脑病进而引起听力损伤的风险明显增加。
四、产后因素
1.感染:新生儿出生后若发生脑膜炎、中耳炎等感染性疾病,可影响听力。脑膜炎可引起内耳及听神经的炎症,导致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约10%20%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会遗留听力障碍。中耳炎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引起中耳积液、粘连等,导致传导性听力障碍。
2.外伤:头部外伤,尤其是耳部受到撞击,可能损伤中耳或内耳结构,引起听力障碍。新生儿在护理过程中,若头部意外碰撞,虽外力可能相对较小,但因其耳部结构脆弱,仍有损伤风险。
3.环境因素: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声环境,如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的各种仪器设备噪声,可能对新生儿听力造成损害。研究表明,当环境噪声持续超过85分贝时,就可能对听觉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温馨提示:
1.对于家长:了解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常见病因有助于提高防范意识。孕期要做好保健,按时产检,避免感染和接触有害物质,谨慎用药。分娩后密切关注新生儿健康,若发现新生儿对声音反应异常,如对较大声音无惊跳反应、不追声等,应及时就医进行听力筛查。
2.对于医护人员:在围产期要加强对高危孕妇及新生儿的管理。对孕期有感染、用药史,或分娩过程中有早产、窒息等情况的新生儿,应作为听力障碍高危儿重点监测,及时进行听力筛查和诊断。在日常护理中,要注意避免新生儿头部及耳部受到外伤,合理控制病房环境噪声,为新生儿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