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疱疹性口腔炎全过程
疱疹性口腔炎多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引起,常见于6岁以下儿童。发病初期孩子可能发热35天,体温可达3839℃甚至更高,伴烦躁、哭闹、流口水、食欲减退及类似感冒症状,免疫缺陷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孩子病情进展更快。发热12天后口腔黏膜出现小水疱,破溃成浅溃疡,孩子因疼痛哭闹加剧、拒食。溃疡12周愈合,期间发热消退、食欲渐恢复。治疗护理方面,多休息、保证睡眠,体温不超38.5℃物理降温,多饮水,给予清淡流食或半流食;无特效抗病毒药,疼痛影响进食睡眠可遵医嘱用局部止痛药,继发感染用抗生素。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增强孩子免疫力。
一、疱疹性口腔炎的发病初期
疱疹性口腔炎主要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引起,多发生于6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初期,孩子可能出现发热,体温可达3839℃,甚至更高,发热一般持续35天。除发热外,还可能伴有烦躁、哭闹、流口水增多、食欲减退等症状,这是因为口腔内即将出现疱疹,孩子已有不适感。此外,部分孩子可能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轻微咳嗽、流涕等。由于婴幼儿无法准确表达不适,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日常行为变化,以便尽早发现病情。对于有免疫缺陷病史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孩子,病情可能进展更快,发热程度可能更高,需格外警惕。
二、疱疹出现期
发热12天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包括牙龈、颊黏膜、上颚、口唇内侧等,会出现散在或成簇的小水疱,直径13mm,周围绕以红晕。水疱壁薄、透明,易破溃形成浅溃疡,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假膜,周围黏膜呈现鲜红色。孩子因口腔疼痛加剧,哭闹会更加频繁,拒绝进食,尤其是固体食物,严重时甚至连水都不愿喝。此时,家长在给孩子清洁口腔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加重孩子疼痛。对于较小婴儿,喂奶时要注意奶温适中,防止过热刺激溃疡面。
三、溃疡愈合期
水疱破溃后,若没有继发感染,溃疡一般在12周内逐渐愈合。在此期间,孩子发热症状通常会逐渐消退,食欲也会慢慢恢复,但仍可能因口腔不适而进食缓慢。家长要继续保持孩子口腔清洁,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促进口腔黏膜修复的药物,帮助溃疡愈合。同时,饮食上要提供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泥、蔬菜泥、鸡蛋羹等,利于身体恢复。对于过敏体质的孩子,添加新食物时要谨慎,避免引发过敏加重病情。
四、治疗与护理
1.一般治疗:让孩子多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利于身体恢复。发热时,若体温不超过38.5℃,优先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孩子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鼓励孩子多饮水,保持口腔黏膜湿润,防止因口腔疼痛饮水少导致脱水,尤其是在炎热天气或孩子出汗较多时更需注意。饮食方面,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牛奶、米粥、面条汤等,避免食用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口腔疼痛。
2.药物治疗:针对疱疹性口腔炎本身,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治疗药物。若孩子因口腔疼痛影响进食和睡眠,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局部止痛药物。若继发细菌感染,医生会根据感染情况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但抗生素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引发耐药。
五、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教导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外出归来后。家长也要注意自身卫生,接触孩子前先洗手,避免将病毒传播给孩子。
2.避免接触传染源: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超市、幼儿园等。若周围有患疱疹性口腔炎的孩子,应避免接触,防止交叉感染。
3.增强免疫力:保证孩子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增强孩子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