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手术前需要做什么检查
近视眼手术前需进行全面检查,包括眼部检查、全身检查及其他检查,特殊人群还有相应注意事项。眼部检查涵盖视力、眼压、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散瞳验光、裂隙灯、眼底检查等,各项检查分别了解眼部不同状况,决定手术可行性与方式等;全身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压检查,排查全身性疾病对手术的影响;其他检查有泪液分泌试验评估干眼情况,心理评估确保患者良好心态。特殊人群方面,青少年建议18岁且度数稳定后手术,老年人需全面评估,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应结束妊娠和哺乳后手术,有全身疾病患者需会诊评估,长期戴隐形眼镜者要按规定停戴后检查。
一、眼部检查
1.视力检查:包括裸眼视力与矫正视力,用于了解患者术前的视力状况,为术后视力预期提供参考。例如,若裸眼视力较差而矫正视力良好,可能提示眼睛屈光不正程度高但视网膜等功能相对正常。
2.眼压检查:正常眼压范围在1021mmHg,眼压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手术安全性与效果。长期高眼压可能存在青光眼风险,而低眼压可能提示眼球存在某些病变,如眼球壁穿孔等,过高眼压会增加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3.角膜地形图检查:可详细了解角膜表面的形态和曲率,排查是否存在圆锥角膜等异常。圆锥角膜患者不能进行近视眼手术,因其角膜形态特殊,手术可能导致角膜进一步扩张,严重影响视力。
4.角膜厚度测量:角膜厚度是决定能否手术及手术方式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来说,角膜中央厚度需大于450μm,否则可能因手术切削后角膜过薄,导致角膜扩张等严重并发症。
5.散瞳验光:准确测量眼睛的屈光度数,区分真性近视与假性近视,为手术提供精确的度数依据。青少年及儿童因调节能力强,散瞳验光更为必要,能避免因调节因素导致的度数测量不准确。
6.裂隙灯检查:全面观察眼前节结构,如角膜、结膜、晶状体等,排查是否存在炎症、混浊等病变。眼部有活动性炎症,如角膜炎、结膜炎等,需在炎症治愈后再考虑手术,以免术中感染扩散,影响手术效果和眼部健康。
7.眼底检查:了解视网膜、视神经等眼底情况,排查视网膜裂孔、变性等潜在病变。近视眼患者尤其是高度近视者,视网膜病变风险相对较高,术前发现并处理这些病变,可降低术后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二、全身检查
1.血常规:了解患者的血液基本情况,如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计数,排查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全身性疾病。若存在感染,手术可能引发炎症扩散;贫血可能影响患者术后恢复。
2.凝血功能检查: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确保手术中及术后能正常止血。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术中出血过多,影响手术操作,术后也可能出现眼内出血等并发症。
3.血糖检查:对于有糖尿病病史或怀疑糖尿病的患者尤为重要。高血糖状态下手术,伤口愈合缓慢且感染风险增加,控制血糖稳定后再行手术,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和预后效果。
4.血压检查: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建议收缩压低于140mmHg,舒张压低于90mmHg。血压过高手术,可能导致术中出血风险增加,影响手术视野及术后恢复。
三、其他检查
1.泪液分泌试验:评估泪液分泌情况,检查是否存在干眼症。近视眼手术可能会影响泪膜稳定性,加重干眼症状,若术前存在中重度干眼症,需先治疗改善后再手术。
2.心理评估:部分患者对手术存在过度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可能影响术中配合度及术后恢复。心理评估可及时发现并给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以良好心态接受手术。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青少年:身体仍在生长发育阶段,近视度数可能尚未稳定。一般建议18岁以上且近视度数稳定(每年变化不超过50度)再考虑手术,以保证手术效果的稳定性。若过早手术,随着身体发育,近视度数可能再次增长。
2.老年人:眼部组织可能出现不同程度退变,如晶状体混浊、眼底血管硬化等。手术前需更全面评估眼部和全身状况,确定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因老年人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术后恢复时间可能较长,需做好长期护理准备。
3.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孕期和哺乳期身体激素水平变化较大,可能影响眼部生理状态,且手术可能需要使用药物,对胎儿或婴儿有潜在风险。建议在妊娠和哺乳结束后再考虑手术。
4.有全身疾病患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结缔组织病等,可能影响手术切口愈合及增加感染风险。术前需与相关科室医生会诊,充分评估病情及手术耐受性,在病情稳定且医生认为可以手术的情况下再进行。
5.长期佩戴隐形眼镜者:软性隐形眼镜需停戴12周,硬性隐形眼镜(RGP)需停戴34周,角膜塑形镜(OK镜)需停戴3个月以上,使角膜形态恢复自然状态,保证检查结果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