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黏膜白斑和口腔扁平苔癣
黏膜白斑与口腔扁平苔藓是两类常见的黏膜疾病。黏膜白斑是黏膜上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的白色斑片或斑块,属癌前病变,病因与局部刺激及全身因素有关,好发于口腔、外阴等黏膜部位,依临床表现初判、病理确诊,治疗需去除刺激因素,结合药物或手术治疗。口腔扁平苔藓是慢性炎性疾病,病因涉及免疫、精神等多种因素,常见于口腔、皮肤等部位,依典型表现诊断,必要时结合病理,无症状或轻症可观察,症状明显者以局部治疗为主,重症辅以全身治疗。同时针对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治疗和护理上也有相应的注意事项。
一、黏膜白斑
1.定义:黏膜白斑是一种发生在黏膜上的白色斑片或斑块,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属于癌前病变。
2.病因: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局部刺激因素有关,如长期吸烟、饮酒、咀嚼槟榔,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对黏膜的慢性刺激;也可能与全身因素相关,例如维生素A、维生素B缺乏,内分泌紊乱等。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长期有吸烟、嚼槟榔习惯者发病风险更高。有内分泌疾病病史者,如糖尿病患者,黏膜白斑发生风险也可能增加。
3.临床表现:好发于口腔、外阴、阴茎等黏膜部位。口腔黏膜白斑多位于颊、舌、唇、腭等部位,表现为灰白色或乳白色斑块,边界清楚,表面粗糙,可呈皱纸状、疣状、颗粒状等不同形态。外阴黏膜白斑主要累及大小阴唇、阴蒂及会阴区,皮损为白色、灰白色角化性斑片或肥厚性斑块,患者常有瘙痒症状。
4.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但最终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病理表现为上皮增生,伴有过度角化或不全角化,上皮钉突伸长且变粗,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等。
5.治疗:首先要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戒烟、戒酒、停止嚼槟榔,去除不良修复体等。对于面积较小、症状较轻的黏膜白斑,可采用药物治疗,如维A酸类药物局部涂抹;对于面积较大、有恶变倾向或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考虑手术切除。
二、口腔扁平苔藓
1.定义: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慢性炎性疾病,可同时或单独发生于皮肤、口腔黏膜、指(趾)甲及外生殖器等部位。
2.病因:病因复杂,目前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免疫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患者体内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异常;精神因素,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可诱发或加重病情;内分泌因素,部分女性患者在月经期或妊娠期病情可能加重;遗传因素,有家族聚集发病现象;此外,感染、某些药物等也可能与发病相关。对于不同人群,精神压力大的上班族、处于经期或孕期的女性相对更易发病。有家族史者发病风险也较高。
3.临床表现:口腔黏膜病损多表现为白色或灰白色的条纹,交织成网状、树枝状、环状或斑块状,病损周围黏膜可正常或有充血、糜烂、溃疡等表现。患者多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患者有粗糙感、木涩感、烧灼感,遇刺激性食物时可有疼痛。皮肤损害好发于腕部屈侧、小腿伸侧、躯干等部位,为紫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有蜡样光泽,可见白色细纹(Wickham纹)。指(趾)甲损害表现为甲板变薄、纵嵴、粗糙、表面凹凸不平,严重时可出现甲脱落。
4.诊断:主要根据口腔黏膜及皮肤等部位的典型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必要时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病理特征为上皮不全角化,基底层液化变性,固有层上部淋巴细胞呈带状浸润。
5.治疗: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不作特殊处理,定期观察即可。症状明显者,以局部治疗为主,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曲安奈德口腔软膏等,可缓解局部炎症;对于糜烂、溃疡型病损,可使用氯己定含漱液等预防感染。全身治疗适用于病情较重、局部治疗效果不佳者,可选用免疫调节剂等药物。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口腔黏膜相对较薄嫩,无论是黏膜白斑还是口腔扁平苔藓,在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在去除刺激因素时,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对儿童口腔造成二次伤害。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口腔情况,若发现口腔黏膜有异常白色斑块或条纹等,应及时就医。
2.孕妇:孕期女性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用药需格外谨慎。对于黏膜白斑和口腔扁平苔藓,若症状不严重,尽量采取保守治疗,以去除局部刺激因素为主。如需使用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同时,孕妇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因病情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自身及胎儿健康。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可能正在服用多种药物,在治疗黏膜白斑和口腔扁平苔藓时,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由于老年人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口腔黏膜修复能力较差,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预防感染。此外,老年人若有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应尽量戒除,以促进疾病恢复。



